相较于近期大热的各种女性主义社会观察作品,本书难能可贵地以一种小视角切入——“阅读浪漫小说”这种个人的、私密的、常见于女性的行为,究竟能反射出整个女性群体的什么精神状态,以及女性在两性关系、父权社会中的何种困局。
通读下来,有别出心裁的开头与振聋发聩的结尾,中部正反说颇冗长,但并不妨碍本书得到相当的评价,以及其“浪漫小说”这一通俗文学中的独特门类的兴起,有赖于胶装技术的发展与零售报业的发达。几乎是一种反向推动力促生了浪漫小说,因为门类形成的最初起因是出版社出于降低销售风险的考量。在需求和供给得到互相的响应后,市场便形成了。
本书中段用了三章的体量来阐述作者关于浪漫小说风行的原因探究,根本上来说是对主妇现实生活的一种主动逃避,或者说柔性反抗。深入到小说的内容层面,浪漫小说具有情节突出、语义直白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共同构筑了浪漫小说中既真又幻的世界。在几近于真实的沉浸体验中,阅读浪漫小说的女性得到了对男性自我、暴戾特点的解释,得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安抚,得到了想象中个人价值的提升。在文字世界的情感抒发,通过潜在“教化”的形式,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更加尖锐的社会问题爆发。
她得到了情欲上的欢愉、共生的完整以及身份的确证。
然而,与其说浪漫小说是一处避难所,不如说更像是一场请君入瓮的骗局。这种文本本身也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女主人公在故事中能实现的个人价值最终会落在家庭美满、得到婚姻幸福上。浪漫小说始终未对男性在公共空间内的权利发起挑战。从社会实际中,此类文章比起纯粹的追求性自由、追求事业成功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如果无法投读者喜好的原因是失真,那么如此的社会现实便更加值得冷观了。
当女性把阅读浪漫小说的行为视为一种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抗文化强加予她们的角色时,话语本身却通过把这种角色描刻为一种可随心所欲且受个人掌握的个体选择,而非外界强加的必行职责,进而极力强调它的可取之处、合乎常情和百般有益。
读这本著作,更像是成年的自己反过来剖析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喜好。沉醉于青春疼痛文学,后来是上个世纪的英国文学,竟无一跳脱出以上范畴。更有甚者,自认个性中追求独立自主和骄傲气质的部分,那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伊丽莎白或者简爱。半年前关于自身观念中内含的矛盾竟然在此处找到了答案,我们所接受的文学教化根深蒂固,与女性主义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觉醒唱着反调。
从自身阅读的观点引申出去,又可以想到如今风靡在青春期女孩的阅读世界中的,反而耽美取“霸总文学”而代之。比起精神独立却无所作为的女主角,女孩或许更能与同性中的受方共情,似乎在一个角色身上将喜爱和自我映射杂糅了。从本书的两性理论角度来看,耽美小说受欢迎的本质还是由于描述了去男性特质化的感情,而能使带入的女性暂时摒弃在社会中略低的地位,这点更像是流行的催化剂。
总的来说,“阅读浪漫小说”这一充满矛盾的行为,正是女性社会困境的一个小小折射。我们要正视女性的情感需求,寻求替代性愉悦——即便这愉悦并非全然真实——也是觉醒的信号;决不能忽视这些微小但又合情合理的抗议形式。我们寻找到这类抗议形式不只是要理解它的缘由和它的乌托邦渴望,而且还要了解如何才能最好地推动它发展,让它最终有所成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