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给自己定的计划总是完不成?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和理想总是背道而驰?如何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这些问题是否也伴随着焦虑、拖延、悔恨让你痛苦不堪?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博士说,这些不怨你,都是环境的错。是它让我们做出本不想做的行为。
刚看到这个结论时,我很诧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从外找“替罪羊”,这不是哄骗小孩的把戏吗?然而,在读完他的《成为可怕的自律人》后,才知道环境与人的关系如此微妙。
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古德史密斯在书中说,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实际上是它在控制我们。
这让我想起父母间的一件趣事。身为七尺男儿的父亲总是被一些温情的电视剧桥段感动到热泪盈眶,对此母亲却是一副不理解的样子。他这个人受伤都不会流一滴泪,却为电视上的人流泪。
这当然很好理解,因为父亲投入剧情,被环境氛围所打动了。同样道理,在一个静谧的图书馆里,谁的手机若是不合时宜的响起,大家都会看向他;在拥堵的街道上,烦躁的司机就会摁出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
因此书里这样说:我们的环境是一台无情的诱发机器。如果我们不去塑造环境、控制环境,环境就会塑造我们并控制我们,把我们变成一个自己都不会认识的陌生人。
自我提问法,让自律简单起来。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是周围的环境在诱惑我们,做出与初衷背道而驰的事来。对此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古德史密斯在本书中给出方法:向自己提出积极的问题,就能克服环境的消极影响。
我们先来看两组问题:
第一组:你今天快乐吗?你今天过得有意义吗?
第二组:你今天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吗?你今天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的意义了吗?
很显然,第一组提出的问题没有第二组积极,即使我们的回答是否,我们在第一组语境中会归咎于外界因素,也不会有忏悔之意。然而在第二组语境里,我们会扪心自问,我为什么没有尽力,这其中加入了个人主导权和责任感。
如此看来,积极的问题让人尝试改变。通过这种提问法,能让我们认清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从而摆脱牺牲感,充满控制感和责任感。
看起来这似乎很容易做到,其核心就是一件事,你在努力改变中。但古德史密斯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我们是高瞻远瞩的计划人,同时也是见识短浅的行动人。那是因为我们浪费太多时间在思考上而非行动,这也就是我们现实和理想越来越远的原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