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勒于本书中文版序言中提到,在《道德愚人》英文版完稿后的几年间,道德观念的暧昧态度在今天日益明显。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道德信号释放(virtue signaling)以及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等新兴思潮在中文语境中通常被称为“白左”,并对这些思潮进行了粗糙的概括。这些概念无不反映出全书的基本思想,即道德观念并不全然就是好的。现今,我们正面临着社会泛道德化的危机。梅勒以斧子的比喻指出,道德观念类似于锐利的斧子,将本就复杂的现代社会砍切成对立的领域,带来混乱与社会撕裂。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克服当前泛道德化所引发的社会撕裂问题,而根据梅勒的观点,采纳一种“道德愚人”的姿态或许是明智之举。
初读前言时,梅勒关于道德无善恶的说法虽然和直觉相悖,却也合乎情理。如果道德只是一种划分好坏的工具,它本身又有何理由必然被说成是好的或坏的呢?在此处,排中律并不适用。道德愚人深信这一点,他对伦理的正面与负面价值持怀疑态度。梅勒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创作本书的目的:为了辩护道德愚人,以及推崇道德愚痴(moral foolishness)并传递其价值观。要理解梅勒的观点,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书中的语境中,梅勒是否清楚地定义了道德这一概念的范围。从《道德愚人》的开篇章节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即作者对“道德”进行了一种极端而严肃的定义,它是一种明确界定好与坏的形式,并且仅适用于我们认定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定义,那么随后的推论就变得自然而然。这种极端的好与坏的划分导致了当前社会中的泛道德化危机和社会撕裂。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并解决这个问题。将道德悬置,选择道德愚人的防御性姿态将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对整个书籍逻辑的简单理解。
作者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先秦诸子典籍中汲取了许多营养。语言不艰涩,读起来也很流畅。尽管部分章节尚未通读完毕,不敢妄谈理解和感悟。关于是否道德愚人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及可能出现个人理解力的局限性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滑坡,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此外,梅勒将爱与法因为通常情况下,法律与道德之间应该存在某种相互关系,而这种方案似乎故意将两者划清界限。如果道德与人类之爱以及法律准则界限分明,那么道德还剩下什么呢?回到梅勒对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明确指明好与坏的极端形式。指明需要存在标准,而这些标准与爱和法律无法建立联系,那么道德似乎只剩下了形式。问题在于,只有形式又如何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