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似乎总是被分开来看待,一个灵感四溢,一个理智严谨。
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丹尼尔·莱维廷的脑子里堆了很多问题。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丹尼尔放弃了当时音乐人、录音师和唱片制作人的身份,重新回到大学研习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今,他已经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
丹尼尔将科学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写下了这本书《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让读者明白“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我们为什么爱音乐》里既有科学家关于音乐的研究,还有神经科学对音乐产生的种种作用的解释。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音乐与情绪 每个人都很熟悉音乐的调性跟情绪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有音乐的相伴。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曲调和歌词带来的情绪感受。
当音乐进入耳朵之后,大脑就会把音乐与音乐带来的感官线索联系在一起,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体验。有些人在听到电影的主题曲或插曲时,脑中就会浮现出电影画面。
这些音乐场景和变化来自于八度音阶的不同分割方式。音阶里的各个音,有不同的层级结构,有些音听起来比较稳定,有些音听起来像是乐曲的结尾。不同的音按照不同的规则关联起来,就会让听众产生不同的感觉。
节奏、节拍与速度 在参加演唱会的时候,听众们常常不自觉地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这其中,就包含了节奏、节拍和速度的影响,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却容易混淆。
节奏指的是音符持续时间的长短,这是让声音成为音乐的重要环节。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节奏,叫“剃须和理发”(shave-and-a-haircut, twobits),常被当做敲门的暗号。
节拍指的是打拍子的轻重,是拍子组合在一起的方式。音乐中有些拍子会比其他拍子更响亮,这些拍子在听众的感知中占了很大的部分。通常情况下,弱拍与强拍间断出现,常见的组合是每四拍出现一个强拍。
速度指一段音乐进行的快慢,音乐的速度关系到打拍子的速度。可以说,音乐的速度就像脉搏跳动的速度,不同速度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神经学家会研究节拍、节奏和速度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音乐理论家则侧重研究它们带来的审美体验。
听音乐的生理过程 大脑由大概一千亿个神经元组成,我们的思想和感受来自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听音乐的时候,大脑的每个区域都处在活跃状态,不同的功能区域处理音乐的各个要素,比如音高、节奏和音色等,先经过耳蜗核,之后是脑干、小脑,再上移到大脑两侧的听觉皮层。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和神经科学知识,适合喜爱音乐、热衷于探索事物本质的读者阅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