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最后的一句话是“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或许这才是全书中最精彩和值得回味的语言。
深夜读完全书,当年陈寅恪先生的那一席话便是悄然响起——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或许李硕老师这本书中的观点有很多地方有待商榷,但是这种治学之精神堪称典范。
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自己当年没有读到博士,但是积年累月养成了关注学界动态的习惯。现在的史学界受科技水平提升的影响,无论是思维眼界,还是研究手段,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虽然离校多年,也一直有在读书思考,也没有完全和学科说再见。全书最让自己震撼的地方莫过于对于《周易》的定性。
六经中《乐》早早消失,其次《尚书》最残缺,即便定为真本的27篇里,也不知道哪些地方为后人损益。而被后人解读最多的无疑就是《周易》了吧。各种富有神秘色彩浓厚的解读层出不穷,儒学如今成了玄学。
很难说《周易》受了多少《连山》《归藏》的影响。
受制于原始资料的遗失,《连山》《归藏》的存在已然成谜。但是如果这两个本子确实存在,尤其是《连山》,不就证明了夏朝文字和其朝代的真实客观存在!而李硕老师在书中认为商朝文字的形成是借鉴了周边不同部族的刻画符号而成,其观点如若成立,自是证明了夏朝没有成熟文字。因为如果夏朝真有成熟文字,商朝代夏,为什么不拿来夏朝成熟文字直接用或者进行损益,非要舍近求远借用周边部族的刻画符号呢如果夏朝也停留在刻画符号阶段,《连山》又怎么解释《连山》即便再简单,也不可能用刻画符合去完全解释吧。
所以书中关于商朝文字来源的问题,我认为还是有待商榷。
至于《周易》是不是反应了周人创业到立业这么一个宏大的过程,我觉得还是存疑的。
包括在《诗经》中,也有大量的周人创业史的内容。
但是你很难把《周易》的所有内容和周人创业的这么长的数百年的一个过程完全贴合,如果说《周易》的本来面目就是周人的兴起和翦商的历史,或许也有点过于草率了。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诗305篇,大多数是很难套进周人的发家史的。毛诗、齐诗和韩诗等等,都似乎没有把《诗经》认为主要是讲周人崛起的过程。当然也有可能是三家诗本身残缺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修改的面目全非,而《周易》也有可能面临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关于《周易》的解读,甚至东周时期的解释,我们是没有见过的。而现在我们见过的,或许反而是后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原本的真的内涵,逐渐随着文献记录的消失而荡然无存。
甚至于商朝的“宗教革命”似乎也过于牵强。尤其是炎黄二帝的历史是后人对于周人两支势力的刻意改写,这样的观点很难让人觉得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但是,“人不应当凝视深渊”,那就努力向前,追逐学问,求真务实,即便观点有待商榷,当怀赤子之心,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走治学之路。
祝李硕老师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