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重新听蒋勋读《红楼梦》,和小时候相比,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小学四年级,当时是看的少儿版,但故事很快就吸引了我。我让我爸给我买了四大名著的原著,从五年级开始阅读。结果花了高中的时间才读完。
小时候读《红楼梦》,我眼中都是宝黛的爱情,是黛玉聪明智慧和痴情的形象。她总是与众不同,总能看透人心,给人的印象深刻。其他人在她面前都成了配角,都是阻碍宝黛爱情的坏人,都是乏味、不值得注意的人物。除此之外,曹公笔下的各种美食也吸引了我,因为我喜欢吃东西。
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习忙碌,很少再次翻开《红楼梦》。毕竟对于功名利禄而言,这样虚无缥缈的佛道故事并没有多少帮助。
大学期间,我忙着参与社团活动,结交新朋友,谈恋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本书,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多年。
最近几年,我越发感到困惑,觉得自己的智慧不够。这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学识增长了不少,但我越发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学识只是入世的技巧,并没有真正积累成智慧。反而让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
重新看《红楼梦》,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不再只有宝玉和黛玉,每个人都是真实活生生的,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强烈的生命力,都在欲望中挣扎、求而不得,令人唏嘘和心酸。凤姐、贾瑞、贾环、赵姨娘、贾芸,他们都有着特别的故事,有着前世今生的宿命,让他们成为觉悟最高、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人。而当最后人生结束时,他们都会歌颂着美好。
最近我看了陈晓旭的演讲,她的表现真是可爱。以前我只知道她是林黛玉的饰演者,现在再看她,她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没有粉黛的妆容却充满了灵气,她是我最向往的女性形象。
她提到了对林黛玉角色的理解,认为林黛玉本质是坚韧的。她的结局应该是无憾地离开,因为她经历了这一世,完成了该得的情缘和该还的债,她已经看透了一切,了无遗憾。高鄂续写的那些痴情故事,以及潇湘馆外宝玉和宝钗的婚庆,虽然更加戏剧化并且可以更好地渲染情感,但这样悲伤的结局并不适合林黛玉。这说得真好。
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是真实的?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
我们的爱恨总是执着的,昨天是爱,今天是恨,明天可能连这个人是谁都记不清楚了。我们每次收到一条信息,都需要花几秒钟来思考。但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这苦海中挣扎。以前我觉得一切都有原则和标准,现在我越发意识到,一切都是可以变化的,都是空无的。
缘起于性,却又不受性所牵制。
我想起了电影《岁月神偷》中一句台词,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扔进苦海,就能把苦海填满。只有放下才能摆脱苦海的痛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