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唐代时,陆羽写了著名的《茶经》一书。喜欢茶的读者可以阅读这部书。陆羽不仅研究了茶的用具和用水,还强调水的流动性和活水的重要性。他还研究了茶的种植、制作以及各种采茶工具。这些研究至今仍非常权威,因此有人称他为“茶仙”。
现在,蔡志忠先生,在解读了很多古典哲学作品后,又以自己的漫画汇合了陆羽。陆羽《茶经》的原文不易读,但蔡志忠通过他神奇的笔,画出了有趣的漫画,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的解读通俗易懂,非常到位,同时展现了他的智慧。
僧人是最早发现茶的提神作用的,因此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在寺庙周围种茶。此外,他们还开发了一些新品种,如老竹大方、惠明茶、白玉仙茶等。
在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茶的优美句子,比如陆游的:“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茶的说法,例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富贵人家不必考虑柴米油盐的事情,但茶仍然必不可少。他们喜欢文艺活动,如琴棋书画诗酒茶。
品茶是人生一大乐事,茶客闲聊时喝着香茗,非常惬意。因此,老茶客经常去茶馆。如果你想独自品茶,心要保持静定,深入品味茶香,领略人生的百味。
茶树易于种植,属于灌木,它不怕土地贫瘠。茶树喜欢山地,尤其喜欢难产粮食的山地。另外,茶树喜欢湿润的空气和温暖的气候,即使在悬崖峭壁上也能生长出优质的茶 leaves。例如,出名的“大红袍”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
很多名茶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比如,西湖龙井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唐代的碧螺春是贡品。黄山毛峰始于唐代。君山银针在唐代就非常有名,明清时为贡茶。六安瓜片在唐代称为六安茶,在明清时期流行。庐山云雾茶始于汉代,宋代时为贡品,明清时期流行。武夷岩茶在唐代就闻名。安溪铁观音在唐代就有名,明清时期盛行。宜兴红茶汉代就有名了,古名为阳羡茶。江西双井茶得名于宋代黄庭坚,为宋代贡茶。惠明茶得名于唐代惠明和尚。
采茶也有特殊的规定。一般认为绿茶以嫩芽为优,但独六安瓜片采叶不取其嫩,而取其壮。茶以春茶为优,尤其是明前茶更为珍贵。然而,铁观音以秋茶为优。
各地的人们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南方人喜欢喝绿茶、红茶、白茶、普洱茶、大红袍、铁观音等。北方人喜欢喝茉莉花茶。
说起茉莉花茶,我们需要提到福建。明代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茉莉花从中东地区引种到福建沿海地区。这种花在国内是新奇的,非常香。聪明的茶商将茉莉花与一些陈茶混合起来,结果味道非常好,茶中还带有花香。然而,当地人认为这种茶的花香太浓,不太喜欢。福建的茶商将这种茶带到北京后,大受欢迎。有官员将茉莉花茶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朝廷大臣们见到慈禧太后喜欢这种茶后,也开始饮用。这样,茉莉花茶在北京逐渐流行,市民们基本上都喝茉莉花茶,而富裕的家庭则选择茉莉大龙毫,普通人则选择高碎茶。据说慈禧太后经常将茉莉花茶比如陕南的泾阳茶、湖南的千两茶。千两茶尤其粗旷,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烘干,然后卷成一根水桶粗细、一人高的大茶柱。据说这种茶可以保存上百年,一根的价值可以达到数十万元。当地富裕的人常在客厅摆放几根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需要喝的时候,可以锯下一段,一根千两茶可以让全家老小喝上三到五年。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解放后一度停产,改革开放后才恢复。当年制作的几十根茶柱,结果全部被香港人购买。
现在,山东的崂山和日照也开始产茶,被称为北方的茶。这个地区位于海边,空气清新湿润,同时是山地,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夏天,如果你泡上一壶清茶,读一下陆羽的《茶经》,或者是蔡志忠先生的漫画版《茶经》,你会发现生活虽然有压力,但也有美好的一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