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做学问时常感叹:读历史的人不读经济,懂经济的人不读历史。
隔行如隔山,研究历史的人往往视陌生复杂的经济规律为洪水猛兽鲜少潜心研究。这导致极大部分的历史研究文献直接忽略了研究经济在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直到如今,有幸站在《千年手账》中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终于可以不再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讨论王侯将相的工作、生活、人品与施政风格上来谈历史。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事业”,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施政,这施行的仁义还是不仁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难道真的是由帝王人品决定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国家很早就是一个极为早熟的国家,回溯两千年以前,已具有成熟的朝廷集权制。一个朝廷的集权制度,最核心的两点作用是:一、如何建立一套经过借鉴前朝得失的更有效官僚体系。二、迅速建立有效的经济收入来确保官僚体系的运作,也就是财政收入。
而这恰恰又回到了经济层面来,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问题才是一个王朝起伏兴衰的基础与核心。
但是封建集权制有一个极大的弊端,随着发展和延续,官僚机构它膨胀的越来越大,让仍旧处于生产力初级阶段的农业经济无法负荷。在王朝刚刚建立的和平时期,官僚机构还比较小,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正常平和的方式维持正常运作,自然一派欣欣向荣,民间的经济也得以大力的扶持。但是一旦进入王朝后期,甚至战争时期,官僚体系需求与膨胀加快,军费支出加剧,税收已经变得杯水车薪,朝廷也必须发展出额外的征收手段,对于民间来说横征暴敛的时期也就到来了。这和人品无关,这时那时期财政的巨大需求,也是皇帝无法逆转的走向。不需要熟读历史也会知道,到了这个时期,无论什么办法,已经无法遏制衰亡的经济危机到来了。
历史不会重复事实,但历史往往重复规律。李先生这部宏伟的《千年手账》将经济观察和历史知识有趣地紧密结合起来,聚沙成塔的搭建了一部结构通透、能看懂千年历史经济的名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