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出版,作者是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酷恩。
科学成熟的标志是确立了范式。当同一个理论或现象得到广泛的科学共识时,许多科学家会更加关注研究,并提出更好的问题,而不是争论基本概念。
科学革命是必然发生的,因为旧范式无法解释反常现象。范式转换是一个根本性的、剧烈的“信仰改宗”,其中包含一些非理性因素。
我们应该从历史进程中评价范式的合理性和进步性,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哪个更好或更坏。任何科学的演化都是通过确立范式和进行科学革命交替进行的,科学在这种交替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进步。
举个例子,氧气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在实验中获得的,但是科学史将发现权归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普利斯特列没有意识到氧气是空气的一部分。在他的时代,化学被燃素说范式统治着。燃素说假设可燃物中普遍存在一种叫做燃素的成分,燃烧是燃素的消耗,没有了可燃的燃素,物质就不再可燃。可以看出,在燃素说的范式中,完全没有氧气的位置,因为它根本没有将燃烧理解为“依赖空气的一种成分”。正是拉瓦锡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并指出这种成分就是普利斯特列得到的氧气。因此,拉瓦锡提出了氧化还原学说的新范式,取代了燃素说的旧范式,为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勋爵回顾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时自豪地说,整个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剩下的工作主要是细节修缮。除此之外,只有两个未解决的问题:黑体辐射和以太的存在。后来物理学的发展表明,这两个问题正是挑战经典物理学范式的反常现象。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分别产生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这两个理论在基本概念上与经典物理学迥然不同,因此在诞生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如玻尔兹曼、洛伦兹等终身不愿接受新的物理学范式,而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等成为这场物理学革命的英雄。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在回顾这场革命时说:“科学的重大革新很少通过说服反对者并使他们转变立场来实现……事实上倒是,反对者逐渐死去,新生的一代一开始就熟悉新思想。”库恩也赞同这个观点:范式的转换不是理性的过程,无法通过理性推理和比较新旧范式的优劣来说服科学家支持新范式。事实上,这更类似于一个“信仰改宗”的过程。科学家接受旧范式也不是纯粹理性的选择,而是在教育和训练中形成的坚定信仰。科学革命的目标就是改变这种信仰,自然也无法通过理性说服来实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