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长的标题是作者张明扬本来打算给《弃长安》一书取的副标题。他计划一次性致敬书中出现的大多数人物,但又自嘲有效法李隆基君臣好大喜功之嫌,主动放弃了。不过正式的副标题“安史之乱前后的内廷、诗人、政争与叛乱”只少了俩字。相比之下,前者更符合本书的写作初衷。
以目前的副标题看,这本书讲述了安史之乱整个过程的诸多细节。虽然有嵌套,但大致上遵循了时间线。读者可以通过此书详细地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和过程。但这并不是作者的成书意愿,在后记中,他谦虚地否定了将本书看成安史之乱简史的阅读方向。
诚如作者所说,如果只是将本书视为简史,那只是最基本的理解。作者更关注的是在盛唐遭遇剧变的突然情况下,那些由繁华盛世骤然转向战乱和激烈政争大局下的人们。他试图通过这些人面临的困境、各自不同的突围与选择,以及他们成王败寇的经历来诠释盛世中的熵如何剧增,以及如何导致了花钿委地、将士赴死、政局糜烂、百姓恸哭、山河飘摇。
除了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父子为把控皇权所做的深层布局和有意无意的浮夸表演贯穿全书之外,亦有皇家爱情、皇家父子兄弟模糊情感残存史迹的字里行间。其中还有两任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逢迎之恶、杨国忠与杨玉环兄妹在马嵬坡的死引发的疑窦、安禄山被逼下渔阳鼙鼓动地来、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中兴大业、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铁血丹心、张巡死守睢阳引发的千古争议、哥舒翰的屈膝、史思明的反戈与再叛。此外,也有盛唐那一批照亮中华文明史的诗人在这场变乱中展示出他们最本质的底色。李白对仕途的空想与执念、杜甫飘蓬而正直的人生、王维佛系之下掩盖的痛彻追悔、高适不同于诗词朋友圈的政治头脑。
这本书是关于安史之乱中关键人物的列传。写作方式颇类似《万历十五年》,每一章围绕一个重点人物,叙述相关历史事件。以人述事,置身历史情境,以克制的态度给出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陈述与分析,将大部分判断的权利留给读者,同时也并不隐匿作者自己的立场与判断。这是一个成熟历史写作者的值得肯定的态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