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因为读过《24个比利》,所以并没有对晴拥有的身份数量,或者是其“运行机制”有太多的惊讶;但是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哈姆雷特,我在比利与晴的身上,看到了同,和很多的不同。
和比利一样,晴也有着主要分身——比如在这本书中担任主要解说的洋祐(23岁),结衣(16岁)和他们也自认为是保护者角色的圭一(25岁)。
而虽然晴的分身之间的年龄差几乎都是1岁,他们的成长机制却完全不同——比如他们有的在诞生之初就年长于晴当下的年龄(晴2岁时诞生了17岁的洋祐分身),然后会在晴长到同龄时继续一起长大(晴与洋祐从17岁开始同岁);有的虽然在诞生之初同样年长于晴当下的年龄(晴15岁时诞生了17岁的圭一分身),却始终与晴一起成长(二人始终相差2岁)。
比利的23个人格是被创作出来保护“本命”的——当“本命”沉睡时,其他人格会“起床”承担各自的责任,以各自擅长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只要“本命”在线,当1被呼唤时,其他人格也在侧耳倾听,准备响应。
而晴的分身们则在晴的脑内创造出如同胶囊旅馆一样的房间——哪个分身坐在中央座椅(驾驶舱),则对外表现出哪种人格;这个分身能同时听到其他分身的声音,并共享其遇到的场景、对话,不有丝毫隐瞒;但主人格晴并没有权限查阅分身的记忆,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也会无法控制地丧失记忆......
所以很容易想象,本来就因为分离性身份识别而处境艰难的晴,便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分身尤其是主人格晴不会自告奋勇出现,尤其在身体疲惫不堪时,这时所有“人”都会尽快进入睡眠状态,而因为没有人坐进驾驶舱,外人看到的便是呈呆滞状态的外貌为“晴”,实则不是任何人的人;
分身们一起努力扮演主人格晴,尽量表现统一,但是因为只共享记忆,不共享知识、情感等,还是会偶尔露出马脚;而又因为晴并不与分身共享记忆,所以分身经常要向他解释发生过的事情;
因为大脑经常忙乱地在各种纷涌而出的想法间转移注意力,所以无法随时留意到感受,判别不了运动中最基本的方向和位置问题,比如他们经常会撞到桌角,而直到初三都没有学会打羽毛球;
......
晴的经历无疑是坎坷而让人唏嘘的,对他来说,彻底抹去的记忆、没有连续的记忆是常态,每次别人看来的再经历却完全可能只是初体验,在自我认知最冲突的17-19岁的3年间,痛苦不已的他甚至诞生了4个分身......
在分身看来,晴似乎总是活在刹那,他甚至对活着没有完全的自主意识;而在晴看来,是分身们替他一步一步走着人生,从而了解了保育士、工程师,还有数学、物理学的世界——这的人生,却经历了某个场所某个固定的人的人生所经历不了的一切。
除了“当下”和“这里”,别无其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