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死的,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死,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描述了一个活了600年且永远不死的人在欧美历史事件中的经历。虽然从小说本身来看,它与卡尔维诺的幻想类小说风格相似,但之所以被归类为现实主义,是因为其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要真正理解波伏娃想表达的思想,就必须提及萨特、存在主义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初读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时,我完全没有读懂。这篇短短几万字的文章以及其中与萨特的对话给我一种错觉,似乎翻译过程中删减了很多内容。"存在先于本质"是一个哲学论断,是西方哲学的终极追问。读加缪和卡夫卡的作品时感受截然不同,既荒诞又真实。考虑到萨特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而海德格尔和卡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稍有不同,我们需要追溯源头来探究存在主义的起源。而所有的探讨最终都涉及存在与时间、自由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关系,旨在回答人类存在的问题。
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可以说是一篇对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注解,也是一篇极端关心人类命运的作品。通过虚构人物福斯卡的历史经历,作者对存在主义的思想进行了阐释。在小说中,福斯卡经历了长寿期间的种种人生价值、生死、命运以及爱情等。这篇文章不打算逐一解析小说内容,每个人对其的理解都建立在自己的思考、生活经验和体验之上。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并不是在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更多地是在思考和引导自己当前生活状态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做许多不同的事情。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都会变老、都会死。因此,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做准备,包括学前班、幼儿园、初中、高中和大学。我们称之为长大的过程,但这并不是指变老,而是指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自我、个性和独特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大体上都被抑制了。从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到大学四年,每个阶段你都会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些目标,否则你就会被淘汰。因此,进入社会后,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无意识压迫感,长辈衰老、孩子长大,时间变成金钱,皱纹出现,白发悄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无意识地变老,意识到自己要去死的过程。我们偶尔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这种存在感无法抵消我们无意识地走向死亡的压抑感。
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如果我要死,我应该如何存在? 2. 如果我永远不死,我又应该如何存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