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吃饭的目的在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相对容易得到的精神满足。饮食不仅与生存有关,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我们在饮食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
最近,我读了《至味中国》这本书,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中华饮食的发展流变。
饮食话题充满了无尽的讨论和故事。早些年,人们每次见面都会问一句:"你吃了吗?"这也体现了饮食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够品尝到的食物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烹饪食物的方式和方法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尽管时代发展的进程并不是线性的,有时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如战乱、蝗灾、暴雨或干旱等,但人们在饮食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对于丰盛的饮食,不能胡吃乱喝。西周时期,至少在王室已总结出一些经验,制定了一些主食与副食的配伍法则。《周礼·天官·食医》中认为:"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将六谷与部分禽畜野物划出对应关系,这里面还有着极深奥的医学道理。
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饮食的方式来调理我们的身体健康。对于家境较好,尤其是一些官员将相,更注重食物中的营养均衡。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物产都有自己的特色,互有区别,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存在许多差异。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积累,不同的菜系逐渐形成了。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很多人会一直在某个地方生活,他能够接触到的饮食风格也就比较单一。而此刻,在一些大城市,我们几乎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吃到全国的美食。
在中原地区,有米面之分,南部以米食为主,北部则多吃面食。在我的老家,人们在做饭菜的时候,往往喜欢多加盐,口味偏重。
在上海求学的时候,我发现上海的饮食口味会更加清淡一些,而且有些菜品中喜欢加糖。而吃火锅一类的时候,则往往会让人想到爱吃辣的四川人。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中国的菜系有全面的详解,包括不同菜系的烹饪方式、食材、口味等方面的内容。
历代皆有美食家,他们在饮食方面有诸多的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不一定是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索,可能仅出于兴趣爱好。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过:"如果去流浪,不要和李白杜甫白居易,要同苏东坡一起。和苏东坡的流浪,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苏东坡这个人太有意思了。"苏轼应该算是一位妥妥的美食家,他对食物的研究颇为广泛,并且有独到的见解。东坡肉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代表。
不管我们走得多远,可能无法忘记的一点就是我们家乡的食物味道。饮食文化就像一种基因一样,刻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