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当然具有科学性,否则为什么叫科学?面对这样的质疑,书中引用了一句话,“正因争议平息,陈述才分裂成陈述与关于实体之陈述”。这句话表明,某项研究是否被认定为科学,取决于科学家“部落”共同接受并将其视为科学。然而,这只是对科学社会建构的简单认识,似乎与某种集体主义或商定相关。其实,科学的科学性并不是基于某些商定的客观规则,而是基于实践的。关于人类思想能否达到客观真理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本书以琐碎而无条理的描述来展示科学知识的生产实践,这似乎正是人类学研究的特点,并与本书第六章的主题相呼应,即从无序中创造有序。
作者秉承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张,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才能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真实地呈现科学实践活动。然而,作者首先让读者反思,“社会科学是否是科学,它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科学”。对于这个疑问,作者在书的最后回应道,“我们也和他们(被观察的科学家)一样,不依赖于任何先验秩序,而是在混乱中构建秩序”,“说到底,我们自己的叙述不过也是虚构”。作者采取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态度,但这正是科学的科学性所体现的。通过本书,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既不依赖于先验的理性,也不仅仅是知性的检验,而是基于以下信念建立的:“一个外界普遍认为组织有序、逻辑明确、条理清晰的科学实践体系,实际上由一系列混乱无序的观察组成,科学家在其中奋力创造出秩序”。
英文版以本书第277页上的棋局为封面,作者通过引用川端康成关于“围棋”游戏三阶段的论述,进一步阐述竞争性场域中变化模式并无秩序,但完全偶然的开始渐渐地形成了某些棋必须走在那里的约束,即大量背景噪声与众多参数显然都超出控制范围”,“出现一则公认事实才是突发事件,才是令人惊奇的稀罕事”。因此,作者提出“秩序源于无序的概念既适用于我们自己叙述的建构,也适用于实验室科学家叙述的建构”。当然,有些科学家可能会说,你说你的,何必牵扯上我们,你的叙述是建构,凭什么说实验室的科学实践也是建构的呢?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描绘了看似琐碎的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旨在向读者展示作者是如何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的,即实验室科学家在竞争性场域中努力推销他们建构的虚构叙事,以便制造事实。这让我想起索尔克博士在本书序言中欲言又止的那段话:“即使不赞同本书的具体细节,读到某些内容或许还稍感不适,甚至是痛苦,但我还是认为,拉图尔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我们需要破除围绕科学活动的神秘想像”。
科学的成果具有科学性,科学的实践同样应该具有科学性,这意味着科学论的成果也具有了科学性。这正是索尔克认同拉图尔正确方向的体现,它体现了强纲领的反身性以及拉图尔极力推崇的对称性。科学如此,人亦如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