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读《包法利夫人》,我发现了一些新东西:
一、全书开篇,“我们正在上自习,忽然校长进来了……”,读完全书翻回到开头,盯着看了会,才惊醒,《包法利夫人》竟然是这样开始的!这是我最喜欢的开始故事的方式,不是长篇累牍的风景描写,也不是长篇累牍的哲理思考,是直接开始讲故事。我甚至想起了老师的话,“不要说你今天的演讲主题是什么,直接开始你的演讲。”可我才发现,那我以前到底是在读什么呢?这大概就是常读常新的魔力吧。首先一本书它需要经得起常读,其次一个人她需要经得起常新,愿意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察看流动的世界。我需要反复提醒自己这一点,不要掉入自己挖的陷阱,卡在僵死的局面还沾沾自喜。
二、第一部第二章,夏尔的第一个老婆艾洛伊丝去世后,最后是这么说的,“下葬之后,夏尔回到家里。楼下一个人也没有;他上楼进卧房,看见她的睡衣还挂在床头边;于是他抱头坐在书桌前,沉浸在半睡半醒的痛苦中,一直待到天黑。说来说去,她到底爱过他。”这是我读至少第三遍才注意到的,“她”到底爱过“他”,不知道原文是什么逻辑,至少这译本读得出来,夏尔失去的不是他的所爱之人,而只是一段被迫走进的婚姻。但尽管如此,他仍沉浸在半睡半醒的痛苦中,婚姻之于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谁能透彻懂得呢。
三、第二部第八章,在展览会上,艾玛和罗多夫的调情中夹杂着一个官员慷慨激昂的官方发言,讽刺诙谐,精彩至极。起初还是官员大段发言后,罗多夫才对艾玛说教一番;到后来官员的一句话(此时他正在颁奖)被罗多夫多次打断,拆开成毫无意义碎裂的词语。这样的对比,在文字上已是情感充沛,加上特意设置的段落间隙,相信读者可以相对轻松地把握作者意图吧。这样一来,激进无礼,自私浅薄,罗多夫的人设就这么出来了。而处在这其中几近动弹不得的艾玛,她和罗多夫的关系,她在这段出轨关系中的位置,他们俩的故事走向,通过这样的表达和巧妙的编排,其实都已经有了预告。
四、第三部第七章,当艾玛为还账焦头烂额,在故事的激烈走向中,福楼拜不动声色地加入了一小段比内制作手工的描写,“这种幸福当然只有平凡的劳动才能得到,表面上困难、实际上容易干的活儿能使人心旷神怡,一旦大功告成,人就心满意足,不再浮想联翩了。”这样直白的“表达某一主旨”是整本书中少有的,平凡的劳动……不再浮想联翩……每个字都直指艾玛,她的虚荣、情欲和她对所谓浪漫爱情虚无缥缈的认识和憧憬,都即将要随她自己的凋零而消逝。
五、末尾寥寥几笔匆匆写下小贝尔特的结局,“为了谋生,就把她送到纱厂去做童工”,我告诫自己客观地读书,但读到这里也终于忍不住,孩子又做错了什么呢……可这样的问题从来不会有答案吧。虽然残忍,我还是喜欢这个收尾的,我想它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会有不同的警醒意义。
读书有趣,发现新的自己也很有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