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种粗人,看见春祺夏安四个字是要去查字典百度的,然而看到目录开篇“宫里”二字忽然就觉得这书名实在起得合适,有“那味了”。
但这并不是前朝遗老遗少的回忆录,而是“宫里当值”的售票员笔记,年轻的作家在颐和园买门票,日常生活工作的点滴记录下来,成了这本书,让我想到“体验派写作”这么个概念。印象里豆瓣上有个姓李的作家,也是去当了几年道士,将期间感悟见闻写了一本书。
这种经历看上去挺有意思。说回这本书吧,“宫里”部分,也就是在颐和园的上班日常,占据全书的一半篇幅,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部分,至于后头写家里,写喂养的雨燕,收留的小狗等,都沦为点缀。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触展现了颐和园售票员的工作,这其中出现了她有趣的同事们,也出现了无数的“北京大爷”、“北京大妈”,和网络上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保持一致,书中的这些个游客但当我触及到“疫情”二字,心中又忽然不知该同情谁,因为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我也是跟那些大爷大妈一样被“禁足”许久,心中无明业火按不下去,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对旁人无理取闹的正规借口。
即便放到今天,剧情带入到自己身上,我依然觉得那些个大爷大妈们实在是欠怼。基层的售票员跟普通的游客,在某些架构体系里应该是处于同级别的最底层,本来是不必互捅刀子的,但我们想到传统习俗“相煎何太急”,似乎就不难理解,因为对于不肯照护自己的权威,人们都是厌恶又惧怕的,比如书中出现无数次售票员与游客矛盾事件的结尾处,总会有一句“最后主管出面解释,将事情解决了”,你看,大爷大妈们并不是真的看不懂听不懂,他只是觉得你一个小小的卖票的不够资格让我听懂看懂,欺软怕硬是人类的通病。
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想到“春祺夏安”,我是很佩服的。最近半年已经很少在周围听到疫情二字,仿佛那三年已经离我足够遥远,但翻开这本书,又似乎就在昨天,给人恍如隔世之感。
说句题外话,对于古代遗址和名山大川这类景区收费,我是有些不理解的,分明是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人民自己却要花钱去看。另一点,设置开园闭园就更没必要,成年人的选择都是要自己负责的,说实话,人家愿意半夜去看景,你干嘛多干涉,就算是冻死饿死摔死在里头,人家家里人自然会打110或者120,不要拿设施维护说事,维修工人也不是大半夜上班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