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财政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的最大难题。包括土地兼并导致难以收税,最终造成民不聊生。
捐纳制度也是明清时期解决财政问题的一种探索。一般情况下,政府依靠正常经济发展的税收来获得财政支持。但在特殊时期面临财政赤字的风险时,政府就需要寻找解决办法。现代通常采用发行国债,但古代因没有完整的金融理论,最常见的做法是向百姓征收特别税。政府明白过度索取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因此捐纳制度对特定人群的"特别税"非常有效。为了使这些人乐意支付,必须提供可以交换的利益。在中国的郡县制度下,担任官职比任何其他权益更具吸引力。最初的设计是增加国子监监生的资格,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与官僚晋升体系产生正面冲突。
然而,一旦捐纳的财源被打开,就无法再封闭。不仅仅是因为财政的需求,读书人也支持这种制度。财政方面很简单,政府手头宽裕,可以轻松应对各种事务,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年份,如旱涝、国家祭典等。而且这些资金是不需要偿还的,相当于多了一个口袋,自然没有顾虑地使用。读书人之所以支持捐纳,是因为考虑到成本问题。进京赶考的花费远远超过捐纳,而且成绩无法保证,捐纳则成为最佳选择。最初,读书人认为捐纳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与自己合法的出身相比较低一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纳捐者越来越多,并不认为纳捐本身是丢人的事。再加上最后官僚晋升不再考虑出身问题,纳捐者更加有底气。
然而,问题是明清时期官僚体系因统治时间的延长变得越来越臃肿,职位过少而需求过多,导致严重的排队现象。同时,这个时期常常处于朝代的中期,土地兼并带来的财政问题开始凸显。加上政府已经习惯了每年的纳捐,要节衣缩食已经不太可能。因此,出现了通过纳捐来晋升或复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官僚治理体系的游戏规则已经被破坏。
苛政猛于虎,苛政的根源是财政问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