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春松,是浙江绍兴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和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史和中国政治哲学研究。有趣的是,他的这本书《理想的国度》可以说是这三个研究领域的结合。然而,我并不具备这三个方向的专业背景,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纯粹是因为我当初看到书名和简介的想法。
《理想的国度》的副标题是“近代中国思想中的国家观念”,简介里说“这本书介绍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意义以及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中国主要的思想大家留下的浩瀚思想遗产资料进行爬梳,清晰地展现出勾勒出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理想的国度的蓝图。”简单来说,作者通过整理近现代思想家留下的思想遗产,展现国家这一概念的发展与内涵,同时也描绘了理想的国度的形象。
因此,我自然而然地对其中的“思想大家”、国家观念的发展与内涵以及理想的国度的蓝图感到好奇。然而,这本书并不容易阅读,作为一本整理思想遗产的著作,它并不太有趣,看起来就像一份资料整理,缺少深刻的见解和清晰的总结。因此,除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外,我并没有完全得到对另外两个问题的解答。当然,我认为这是我的问题。
言归正传,书中涉及的“思想大家”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张謇、顾颉刚、傅斯年等人,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书中呈现出另一种复杂的面貌。根据作者引述的文字和评论,他们的核心思想甚至有点难以捉摸,只能通过标题来抓住一些关键词,比如第一章的“康有为的三世说”,第二章的“理财救国论”,以及第三章讨论的“历史和信仰”。
总的来说,整本书给我一种资料过于详实、讲解过于繁密的感觉,让人感到有些窒息,迫切地想要找到每个章节的结论,甚至希望有一个总结。然而,作者的习惯是不写这些小结,因此给我一种散漫的感觉,因为无法把握重点,感到乱糟糟的。
然而,阅读这本书还是能有所收获的,比如康有为的“三世说”,康有为与章太炎的分歧,严复从“自由”转向“权威”的转变,梁启超对孔子的尊重和对保皇的区分等等,都是知识的补充。而且,通过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碰撞,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思想与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从康有为的“三世说”到“三民主义”,是一种思想上的逐步进步,描绘出的蓝图在看似现实的进程中更具理想性。
但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还是附录中的访谈——《儒学的历史与现代转化》。这个标题似乎也与本书正文中那些近现代思想家所做的努力相契合。作为我国的瑰宝,儒学在时代推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必然需要进行“转化”,而这一转化的节点就在民国时期,而转化的过程正是《理想的国度》所总结的内容。
在这篇访谈中,干春松谈及了探究儒学起源的重要性,以及儒学为什么成为最大的学派,还有汉初和近代对孔子形象的一圣化和一去魅化,以及统治者为什么选择儒家等一系列话题。当然,更具现实和现代意义的是,儒生和官员身份所面临的两难问题,即是遵从圣人之道还是权力之道,这是我们作为读书人乃至现代知识分子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