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是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行动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慈爱的老爸曾经对我说过,“不结婚生子的人是变态”。
油腻的男上司对我说过,“不结婚生子是违背自然规律,要遭天谴”。
我也曾经天真地以为人生中,恋爱、结婚、生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概也就是26、7岁左右结婚吧”,内心默默地种下这种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念头。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正常的生活中唯独没有恋爱发生。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同事都纷纷迈入了所谓的人生下一个阶段,成为人妻、母亲,似乎只有自己被落下了。
即便不知道结婚生子对自己有何意义,仍然对这种未知的生活有着莫名的向往和期待。
其实单身的生活之于我并无任何负面影响:我可以和团队合作也乐于独自承担工作任务;我既享受和朋友相处,也享受独自消遣;我沉浸在电影院随着剧情起伏或大笑或哭泣;我会为了探店中尝试到美味食物而感到兴奋;我喜欢独自参观展览,可以忘神无我地感悟作品的魅力;我期待在独自旅行中遇到的新鲜事物和朋友……
尽管如此,当跨越了30岁之后,社会为我这种大龄未嫁女性贴上了标签“剩女”,就如同判定了我的单身生活实属“不幸”,上述的所有感受不过是强颜欢笑、自欺欺人罢了。个人的感受不再重要了,因为我的“幸福”被别人、被社会所限定,“没有恋爱、结婚、生子的人生是不圆满的”。
直到阅读《超单身社会》的一个章节“单身骚扰——社会对未婚者的精神虐待”,才意识到,这种单一价值观输出就是一种精神骚扰。作者拿“结婚这件事好比某种信仰”,就像传道士向普通民众宣传教义,“劝别人结婚的已婚人士就是结婚派的人”,不结婚的单身人士在这教派的信徒眼中大概就是“异教徒”,不能被同化就要被摧毁。
单身异教徒不仅要遭遇精神骚扰,也会被剥夺了职场晋升的机会,甚至求职的机会。我一位在学校任职的朋友曾经对我说过,她感到很讽刺的是,单身的时候,用人单位以她还没结婚不稳定的理由婉拒了她;然而当她有了两个娃了,用人单位又以她要照顾孩子的理由把她拒于晋升的门外。
文中谈到一个重要的观点,结婚也好,单身也罢,都不过是获取幸福的不同手段而已。结婚派没错,单身派也对,关键在于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这里的“独自生活”并非割裂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相反的是,“独自生活”是可以与他人、社会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下,保留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在俗世观念之中随波逐流,而是能保持了一份清醒,以辩证思考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独自生活的能力”的前提是自爱能力,在我的理解,自爱实际是一种自信,不会被动地受制于舆论所认为的“单身是不幸”的漩涡之中,而是主动地选择属于自己幸福的道路。这个道路可能是婚姻,可能是单身,也可能是其他的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的人都可以昂首挺胸地、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正如文中所说的,社会从“十人一面”,进入了“十人十面”,如今可能到了“一人十面”的阶段,从统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如今的个体化。站在社会的层面,单身化的社会带来了包括了伦理,经济,养老,生育,等等的讨论。如何了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个人的影响,以及自身如何去适应变化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正如我们都是眼看着自己父母辈稳定的家庭关系中成长,发展到了自己身处在单身为常态化的现状。
社会,看似很空泛的概念,实际是由每一个切实的个体所构成。在我看来,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了,让存在其中的每一位个体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每一个个体即为一个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