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育儿书并非仅限于育儿内容。作者Becky Kennedy是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理论和实例来解释小孩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介绍了许多心理现象的成因,如自信和羞耻感。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不自信和羞耻感的章节。
例如,有些家长会告诉小孩,不需要害怕黑暗,因为黑暗什么都没有。然而,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小孩对自己感受的认知,让小孩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小孩会失去对自己感受的信任,依赖他人的判断,也就失去了自信。
还有一个例子,当小孩打碎了花瓶,撒谎不承认,并声称自己刚刚在房间里而不是客厅。作者解释说,小孩的思维可能是,花瓶碎了,我不应该在花瓶旁边玩,要是我当时在房间里就好了。当这个想法说出口时,就变成了“刚刚在房间里”。这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孩无法清晰地区分现实和想象。另一方面,小孩当时处于内疚的状态,希望通过撒谎来摆脱这种感觉。
很多时候,家长对小孩的某些行为感到生气,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懊恼。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孩的角度出发,他们通常并没有像我们想得那么深远,他们只是希望逃避惩罚而已。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给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包括理论、实例和方案。前半部分是一些“鸡汤”式的内容,为整本书打下基础,例如与书同名的章节“Good inside”,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有第二章“Two things can be true”,家长可以既生气发怒又爱自己的小孩。小孩可以既犯错误又是个好孩子。
人们常说养小孩就像是面对一面镜子,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这本书是一把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棱角。书中反复强调要接受小孩的情绪和个性,实质上也是在帮助我们接受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