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当下的治理、监控和干预色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厚。互联网也承载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以商品性质流通的信息。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尽管是一本薄薄的人类学田野调研报告,但它涵盖的内容和讨论的议题却比我预料的要多。可能是因为作者莎拉·罗伯茨花了足够长的时间进行访谈,也因为环境给了作者足够的自由去接触第一手的资料。这两个因素足以让当地的人类学者羡慕不已,更别提出版和其他田调成果的发布,给研究者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回报。
总之,外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但是在读完整本书后,我感觉到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对许多议题只是浅尝辄止而非深入诠释,以及一种美国特色的人类学。尽管它无孔不入地批判了资本逻辑,但却让作者的写作也被资本主义渗透了。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新自由主义的权利观容纳进来,这无疑是一种大胆又贪心的尝试。我可能更期待看到的是更深入的民族志描述。
因此,我想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所谓幕后之人,到底指的是谁。
互联网有潜力塑造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信息技术的革新确实推动着人们对更奇幻未来的想象。但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变迁后,我们发现网络更像是西游记里的捆妖绳,而不是一种魔术能够真正让人突破地理和文化的限制,拥有无限自由和创造力。对个体来说,网络有时候更像是信息黑洞,因为某种奇妙的引力效应,不断吞噬着擦肩而过的信息。这个世界本身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我常常以这种方式看待网络信息的传播。在此处,我们亲眼见证了许多真实故事沉默至死,许多呐喊声淹没在噪音中。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社会学家曼努埃尔·卡斯特利斯在两个世纪之交提出了著名的网络社会理论。他认为,网络社会的经济由信息驱动,时空被压缩成一个流动空间,组织和劳动的结构将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更容易进行重新配置。这种组织类似于相互连接的节点,而不是工业时代工厂车间里自上而下的结构。全球网络连接和由数据驱动的计算能力使这样的组织超越了地理边界,克服了传统的工作日安排,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网络组织。然而,这种与传统等级制度和关系的决裂只是表面的,它已经完全融入了其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相反,我们看到了工作的加速和工作场所的灵活性。许多学者,如大卫·哈维,都谴责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几乎只对雇主和公司有利。而流动的轨迹看上去很像那种建立在殖民统治时期的陈旧轨迹,但它表现出来的机制和流程已经不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而是经济上的。”
对于内容审核员本身来说,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已经对这个职业有了很多了解。但不同的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以内容发布为核心业务的社交平台上,审核规则总是充满了明确的阴影。我们内心的“头脑警察”比实际从事内容审核工作的人更突出。对于我们来说,内容审核不仅仅是来自某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商务要求,更是某种无法言说的共谋。
这真是更加令人悲哀的事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