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地说,我很幸运。我走出这段感情的时间不长,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在与伴侣一起经历起伏生活数月或数年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得不到满足,却又无法离开。至少在物理上我离开了,但情感上的切割还未完全实现,这一点我不得不坦诚。今天我偶然遇到她,我甚至出现了心悸和说话颤抖的情况......在离她只有半米远的地方,我忍住了不与她说话。
首先,最初的阅读是为了挽留对方,解决我们关系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离开。那段时间,我首先读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获得了很多心理上的慰藉。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包括不会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自恋者的容忍,这必然会伴随着忍气吞声和否认自己的感受。之后,我认真阅读了《亲密关系》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想起我们相处中的不好事情,以及我自己已经发现的错误观念,比如“争吵具有破坏性”和“美好的姻缘天注定”。我再次意识到自己需要提升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伴侣也需要充分地表达对对方的爱意、尊重和呵护。
这两本书以及其他类似的阅读对我走出来非常有帮助。它们让我认识到与对方的关系是不健康的,指出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并鼓励我尝试与对方沟通。当时,我仍然试图努力改善我们的关系。然而正如拉莫尼所说,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没有办法可以改变,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回顾起来,我尝试沟通反而引起了她的反感,比如希望她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但对于自恋者来说,这是不可能的。结果只是引来了新一轮的冷暴力。
因为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我深爱的人是一个自恋者......
幸运的是,尽管经历了“飞猴”,我仍然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否则我在经历网络暴力之后可能无法快速调整自己。巧合的是,我的两位朋友都曾经与自恋者建立过亲密关系,她们能很好地理解我。实际上,即使我提供再多的事例,单个事例都不足以证明对方是自恋者,因为每个事情都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即使是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有情绪失控、对伴侣冷漠或不小心忽略对方的时候。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意识到自恋者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朋友提醒我对方可能是自恋者,我当时并未完全认同,因为她并没有展现出自恋者那种恶心的“自大自负、渴求万人瞩目同时缺乏同理心”的行为,反而显得敏感脆弱,甚至有点自卑,这可能与她是脆弱型自恋者有关。
虽然只是简短地写了一段,但无论怎样感谢我的朋友都不足够,因为她们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而其中一位朋友,几年前还曾是我的前女友......
去年独自居家的时候,我很偶然地在B站看到了南希·麦克威廉斯的一次采访。她特别提到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所定义的问题,即遗漏了自恋者的抑郁空虚(过度警觉)类型,这导致在临床诊断中,初始阶段很容易将这类自恋者归类为轻度抑郁。(即使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意识到存在DSM-5之外的类型,在初始阶段也很难识别,正如拉莫尼所说,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发现。)她提到这些人需要不断追求自恋的补给,以证明自己很棒等等,这让我恍然大悟,我马上将此告诉了朋友,那一刻,我感到如获救赎。因为这意味着我不必再怀疑自己,我开始认识到这段感情注定会走向这样的结果。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搜索了许多关于自恋者的相关话题,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宝藏up主,她翻译了拉莫尼关于自恋者的几个系列视频。仅仅是这些标题就能唤起我的创伤记忆:诽谤运动(飞猴)、煤气灯效应、自恋暴怒、爱意轰炸、冷暴力......这些内容不仅让我认识到自恋者的行为模式,也让我明白不要试图改变对方,沟通是无效的,不要有期待。
现在,是时候开始新的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