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好在哪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的鉴赏方法解读出不同的诗歌之美。或在意象之丰富,或在格调之高远,或在意味之隽永,或在语言之独特,或在技巧之娴熟……
本书的指向是“听都靓讲解古诗名句的美妙诗意”。对“美妙诗意”的解读,本书遵循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王国维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也。”可见,知人论世之重要。了解诗人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前提,然后以此去探究追溯反求诗意,就能达到“解”的效果。鲁迅先生也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本书的作者就是循着这样的原则解读许多我们熟悉的诗人作品。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一些读者读了本书的感受:就是在讲一些诗人的故事。是的,作者几乎对每位诗人的人生际遇、生命轨迹、心路历程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因为她要找到诗人与其作品之间的链接。每个人的生命本色和特质都是由其生命体验的累积形成的,这最终决定了其作品的主旨意蕴。或者说,这些作品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记录和表达。所以解读诗歌文本要从作者初始的视域出发,以诗人的生命态度、情感价值去探求其诗歌的主旨意趣,而不能不仅仅着眼作品语言文字本身。
读《离骚》,如果不了解屈原生平,不了解楚国历史,大概只能读出极少的一部分诗意。在作者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屈原一生的命运和楚怀王及楚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屈原被楚怀王信任时,主持楚国的内政外交,施展自己的抱负理想,楚国也蒸蒸日上和强秦抗衡。当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罢黜流放,楚国逐渐衰微,怀王被骗命丧秦国,楚国也最终灭亡。《离骚》所书写的是一位诗人理想破灭的心灵悲剧,也是一个国家亡君灭国的历史悲剧。了解了这样的联系,再读其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死以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虽体解无忧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我们才能理解屈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国家的拳拳之心,才真切的感动于他殉身理想殉身祖国的选择!这样经典不朽的作品是诗人以生命铸就的!今天屈原和《离骚》,诗人和作品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文化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写李白,说她最喜欢这样的描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她笔下,李白的诗就是他的热烈,他的浪漫,他的自由,他的诗即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即是他的诗。李白、盛唐、诗是那时的中国气象吧。
“以意逆志”中“意”既有作者初始的视域也有读者现代的视域,鉴赏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二度创作。这些好诗历经时间考验,被一代代优秀读者注入新的生命特质和时代特质,成为不朽的经典。小时候父亲给她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她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在她懵懂的精神世界里播下了诗歌美的种子。十三四岁在姥姥家因白诗《问刘十九》而着了小情小调,三十岁再读李煜方懂其苦,姥姥去世两年突然明白“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悲楚。她说:“诗人用自己的一生写下遥远的诗篇,与今日的你我肝胆相照,哪怕相隔千百年,好像隔空拥抱了一下,那么亲切。”是的,只要是爱诗的人,在我们生命的某个特殊时刻,或喜或悲或挣扎或无奈,我们都能从那些经典的作品中找到与我们契合的生命状态,那些诗人的态度选择会给我们一种分享、一种慰藉、一种参照、一种启发。都靓以讲述诗人故事的方式让人们重新爱上古典诗歌,算是一种普及古诗的很好的方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