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内容部分:
主角正在追逐目标,但却陷入了忧郁状态。他被未来的迷茫和对死亡的恐惧所支配。然而,在遇到了一个被他称为“苏格拉底”的“智慧老人”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开始了“自觉之道”,同时也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这个故事不仅是主角的修行之旅,也可以但是剥离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知识”的局限、对固有观念的束缚以及对心智的负面影响的探讨。静坐、全然专注于当下、感受世界的真实等修行方法都是我们可以现在就去思考和实践的。
适宜人群:
对“灵性”有一定了解或者刚开始接触“修行”的人。对于想要简单易懂地了解修行的方法和进度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书。完全没有了解的人可以将其视为一本故事书来阅读。在对修行产生兴趣之后,可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以避免被书中的概念或者定义所迷惑。对“修行”或者“冥想”兴趣不大的人则可以不做过多了解。
不足:
书中对于修行场景的描述带有些许“玄幻”的色彩,这可能会让对修行感兴趣的人抱有一些幻想。如果是被书中这些“玄幻色彩”所吸引的读者,我不建议他们贸然涉猎。同时,书中涉及到一些修行的思考和探讨,相对独立且有些晦涩,没有相关知识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些不足与本书写作背景有关,它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那时瑜伽在美国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很多人对冥想有一些体验或者了解,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受到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
对书中一些修行阶段的思考:
这本书实质上在讲述一个人“修真”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静心、向内觉知、让心安定下来,全然回归当下,觉知自身、觉知世界、觉知“事物”的真实存在,破除对“概念”的虚妄认知,能够不断看到真实。
起初,大多数人的状态就是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也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时候的山水是大家想象中的山水,是抽象概念的统一体,是对某些符合概念的物品的“统称”,是概念的集合。同时,自己也处于模糊状态下,以为自己是醒着的但实际上是在“昏睡”状态中。从这种状态看去,以为世界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是自己认为的真实,是自己概念中或者“梦”中的真实。有很多人在某些时刻会突然觉察到某些“不真实感”,不知道自己所追寻事物的意义,没有方向。我们有时用“迷茫”来形容这个阶段,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有时被称为“抑郁”。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稍微觉察到了,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不真实感”和“无意义感”。
当我们对这种不真实感、无意义感或者难受的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反感,不想再继续下去时,就可以通过静坐感悟和运动感悟的方式,将注意力全然回归到当下,全然感受呼吸的每一个呼气和吸气,感受呼气、吸气时身体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感受内心念头的起伏,意识到世界并非自己认为的样子,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在当下、此时此刻,“山”和“水”脱离了概念,这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们对“概念”的执着,对“概念”的执着,对“应该”的执着。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山水本身,通过独立、深入地观察和感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存在的独一无二,一切都变得好奇和新鲜,所有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这种状态很容易停止,也就是从这种状态“掉落”,就像盘古“醒来”,看到世界的混沌,愤怒地开天之后,世界再次变得混浊。这种觉醒状态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回混沌状态,要想明确区分开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