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各国争夺力量的原因方面,汉斯摩根索认为来自国家对力量的固有欲望,沃尔兹认为原因存在于国际体系结构。在各国到底要得到多少力量方面,摩根索认为追求霸权是最终目的,而沃尔兹认为均衡是关键。
结合二人的观点,米尔斯海确认同国际体系结构时国家争夺力量的原因,并指出霸权是满足现状的唯一目的。只要国际体系仍然出于无政府状态,国家间不进行力量竞争的真正和平就不会存在。这是大国政治的悲剧所在,也是本书两大核心观点之一。
总之,大国是针对能力而不是意图来做出外交决策的。赤裸且有理,空口白牙谈道义,就好比大谈特谈道德而不用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去建立机制一样让人嗤笑。
核心观点之二在于,作者认为两级体系因为不可能存在推卸责任的空间,而最倾向于和平。不平衡的多级体系最容易导致冲突,平衡的多级体系介于两者之间。
在现实中,英美是两个离岸平衡手,美国更是被布热津斯基誉为历史上唯一个不以占领领土为特征的霸权帝国。英国在20世纪初期决定组成三国合约,重要原因竟然是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俄国的惨败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意味着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突然大幅度提升。当时的英德关系因为德国世界主义下的扩建海军而不可调和。
美国在20世纪四个不同时机做过平衡动作,比如一战中,德国在与三国协约中占据上风并可能获胜,美国出手阻遏;二战中,法国的崩溃又极大刺激了美国的大陆义务。总之,美国并非为世界和平而战斗,而是为阻止其他国家获得霸权而战,和平只是副产品。
在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中,除法国外,其他大国乐见德意志统一,因为它们认为法国是欧洲最具威胁的大国。法国旁边有一个统一的德国会有助于制衡法国。英国还认为统一的德国有助于使俄国将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远离中亚,特别是印度及通往印度的通道地区。当时的俄国与奥匈在巴尔干有竞争关系,也认为一个强大的德国可以制衡奥地利。历史证明,经济考虑永远抵不过安全考虑。当国家在必须选择制衡和投靠两种战略时,往往会选择制衡。这点无论是从一战前彼此经济依赖交错复杂却无法阻止战争,还是从当下的中美博弈,都可以清晰看出端倪。
本理论最大的缺陷或值得关注的点是,因为作者关注的是国家间关系,对于国内政治的发展和进化并未研究。因而忽视或缺失了国内政治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直接的,比如苏联解体或国家间因内政问题而产生的复杂互动;也有间接的,即国内政府更迭、因民族主义或其他各种原因而产生的民众抗议导致的政治压力产生的国际决策翻转等等。
当然,作者也承认“理论总是将现实简单化”。如果一味追求尽善尽美,追求完美无瑕,得到的只能是一堆全面而似是而非的废话。整体而言,瑕不掩瑜。进攻性现实主义是一种非常黑暗森林化的国际关系理论。附录中提到的认识论的镜像原理,颇有认同。“人们只是从自己熟悉的背景认识对方,思考的是别人,折射的是自己”,戴安娜阿西尔说。“什么样的读者分别吸收了文字的哪一部分我觉得在读者的意识深处,或随着他对文字内容的回应,所汲取的应该正好是自己需要、同时文字也正好能满足这一需要的部分”,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依然存在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看大千世界,其实看到的从来都是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