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游子书”——读徐风《江南繁荒录》有感
我自认为和家乡的关系是疏远的。如果说上大学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我所在的江南小城的文化气质并不在意,那离了家乡外出求学多年未曾有过热泪盈眶的思乡之心,这也许要归因为我自己有些铁石心肠。不过,这并不能算是坏事,起码可以帮助我在面对《江南繁荒录》之时,稍微淡化一下“江南人”的身份,给出一些相对中肯的评价。
《江南繁荒录》的作者是宜兴人,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家乡是有私心的,不然不会给一本围绕宜兴(或者说宜兴周边地区)展开的书冠上“江南”之名。不过,所谓“私心”倒不是说作者以偏概全,用宜兴来代表江南,而是他对家乡的感情着实很深,以至于江南各地皆笼上宜兴的影子,他的“江南”就是宜兴。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还是有些替它着急的,因为最强的情感共鸣可能恰恰发生在对这本书的题目最提不起兴趣的读者身上。就我周围的人而言,大家都知道周处、卢象升、周培源等一大批宜兴名人的名字,但往往仅限于这一个个熟悉到有些麻木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纷繁复杂的历史和传说已经逐渐被遗忘,这也导致“灯下黑”的情况时常发生,本地人反而成了本地文化传承上最薄弱的一环。曾与同乡谈及故里,数人表达了对家乡发展的担忧,但若有外乡人欲对家乡评头论足,那便是“其他地方的人不晓得情况”,“得先来宜兴看看再评价”,毕竟自己的家乡岂容他人随意评价可见,对于家乡的感情始终是在的,只是需要更好的文字来激活。
李商隐《咏诗》一诗以“历览前贤国与家”开篇来总括历史兴替、汲取历史经验,“国与家”所构成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古时士大夫的一种情感诉求和文化自觉,直至今日依旧被频繁提及。作为一个著作等身、颇有情怀的作家,徐风应该早就发现了激活“乡愁”的必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事最易被忽视,却也最能震撼人心。在《江南繁荒录》中,他抓住了这种“熟悉的陌生感”,让过去和现在的普通人、普通事汇聚在相近主题之下,在一群逐步失去历史记忆的宜兴人身上激起剧烈的“化学反应”。
为了保证“反应效果”,作者起码有两个“催化剂”。第一种“催化”是用精巧的细节填充历史文献或传说中的真空地带。方志记载、乡野故事、坊间传说、诗文词曲,构成了作者巨大的素材库,随之展开的叙述则为这些素材锦上添花,而这也是作者的长项所在。
正如作者所说,民间传说中的“付丽”带着“民间心情”,“何必去考证它的真伪,就当它是民间舆情记录,或者朋友的聊天记忆也无妨”,“乡愁”毕竟是一种情感,它并不等于真实,即便它能够通过某个味道、某座建筑、某位人物融入现实世界、获得现实承载,但它最终还是要在人的脑海中掀起波澜,而在情感中我们无法获得客观真实,我们在乎的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觉,这也给了处于传说和现实中的作者一个绝好的展示机会。人物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交游日常被挖掘出来、呈现在读者眼前,配合“工作室”“博士后”等形象的现代化譬喻,让故纸堆里的枯燥文字变得活灵活现,让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可亲可近。
第二种“催化”是用长短句的和谐组合来营造清新自然、略带诙谐的氛围。“唯有村庄上空的炊烟是温暖的,就连它的悄悄弥漫,也显得安逸迷人。伴随着人气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