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聚集既可视为对事物进行分类,也可视为对各类事物的概括。概括涉及事物的共性,尽管共性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内在本质或规律,但我们仍需事先概括事物,因为我们默认它们之间存在共性,即便我们尚未了解清楚。聚集是动态递进的过程。分类事物并抽象出其共性,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单个事物所呈现的现象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具备介主体的稳定性。
2. 聚集形成的媒介是标识,通过标识我们可以识别和交换信息。
3. 非线性介主体之间的互动反馈是相互联动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因果,纠缠在一起。
4. 流资源的生产、分配和循环。
5. 多样性是通过模仿当下生物的最佳生存策略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复制。通过最小化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这样就会产生与之前不同类别的物种,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表面共性。需要强调的是,东施效颦、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反面教材表明,物种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匹配,换句话说,环境必须能够容纳该物种。如果无法持续从环境中获取资源,那么该物种就会被淘汰。
6. 内部模型有两个要求:与主体所处环境匹配和能够预测主体行为。
7. 积木可以分解成主体的各个方面。替换、打分和距离度量是其中的一些方法。主体、介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