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生的行星大概内容:
前言: 我们需要克服人类中心说的思维惯性,意识到我们同现在的所有生物一样是细菌进化来的。
第一章,生命源于细菌的共生,而非单个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 例子:果蝇,罗斯科夫线虫与扁形单胞菌等。
第二章,作者的教育历程,以及她后来如何质疑单一的细胞核遗传学说,完善共生学说。 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也有自己的基因。动植物的细胞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细菌融合生成的。
第三章,细菌合并的过程:发酵"古细菌"(或嗜酸耐热菌)与一种会游动的细菌合并,又与呼吸氧气的细菌合并。它与藻青菌合并,变为藻类和植物,叶绿体就来自于藻青菌。唯一没有完全证明的是纤毛的起源是不是螺旋体细菌。合并的过程有可能是一场猛烈竞技后的休战协议。
第四章,生物进化是一张网,而不是一棵树,进化过程中有物种的融合。这对分类学有影响。
第五章,第一个细胞是如何起源的,三个方法1比较现有生物,2细胞化石研究,3实验室模拟生成细胞,把它们结合起来推论:太阳供能,符合热力学定律的化学反应,RNA复制自身,加上外面有油膜保护就是自我维持的被膜细胞。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第六章,性遗传。细菌的性:交换基因。人类的性: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性是在某些原生生物中夭折的细菌式的性之后开始的。性与共生的区别:性的融合和分离是有可预测性的。程序性死亡是减数分裂的性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废物利用:海水中对细菌有毒的钙,发展成动物的内外骨骼。性同共生一样,是周期性的合并,但是它周期性逃离合并。
第七章,从海洋到陆地。生物从海洋到陆地,是因为建立了新平衡的生态体系内在结构。人类要移居其他行星,也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共生例子:树与根菌的共生关系。
第八章,盖亚。地球生态圈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
读后感: 这本书是关于共生理论的科普读物,更多是关于细胞的起源。其实自然界的共生现象还有很多,比如花朵和昆虫,我们和肠道细菌。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一,35亿年前细菌的生存方式,也是现在人类的生存法则。竞技,吞并,共存。这和人类社会的战争,休战,同盟,共处的法则没什么不同。 二,第八章氧气是废料,然后自然界就有了依靠氧气生存的动物。自然界永远能够达到局部的,短暂的平衡。人类人口增加,污染环境,自然界也许会有新的方法去平衡制约人类。 三,程序性死亡。个体的感受,对于我们为了减数分裂的目地而存在的基因携带的肉体死亡,毫无作用。我们只是基因的携带者。 四,那么这三十五亿年的生物演化的旅程的目的是什么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