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担心这个世界没有看出自己辛苦付出的炫耀性消费成果,别忘了还要‘健康自拍’。”
这是理想国在2022年出版的纪实类丛书,《微小的总和——新精英阶层的消费选择》里面写的一个颇为紧贴目前消费现象的点评。这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她是一个主要研究美国消费经济的学者和作家。
这本书比较讨巧的地方是分析消费主义,而不是直接批判消费主义,观点不算那么刺耳,毕竟我们几乎都是消费主义的帮凶。作者的很多观点是来自于凡勃伦在一百多年前写的的《有闲阶级论》,只不过做了更贴合目前社会现象和消费阶层进行了一些革新。物质经济在进步,而人类的习惯和行为依然惊人的相似。
书的缺点是写的有点散,对于志向阶层,新精英阶层,有闲阶级,收入顶层阶级的划分不是特别严格,但可以作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读物来看。这本书的目标是“试图分析21世纪的消费习惯,如何发生,消费模式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反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这些选择对我们的社区、城市、社会的影响”。
可以引发普通人好奇心的地方主要是三个,
第一,富人在消费什么?
第二,消费主义对普通人生活有什么影响?
第三,文化概念性的消费,是否真的那么美好?
富人在消费什么?
比较严谨的地方是大部分观点基于调查报告。一个基本观点是:“志向阶层(或新精英阶层)已经找到了鉴别自身的新方法,通过完全无须炫耀的行为和商品上的消费以及非物质消费来实现在这一点。他们中更富有的成员把财富用于让自己的生活更轻松,更高效,其消费行为体现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资本。”
凡勃伦在一百年前的观点是:“物质商品决定了我们是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很难有人讲自己完全没有炫耀性消费,买什么品牌的衣服,住什么酒店,以消费为直接或者间接内容的谈资……一百年前的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的束身衣,审美偏好瘦弱不能劳动的女子,雇佣彰显门第和贵族身份的家佣,那如今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如果将消费分为炫耀性消费和非炫耀性消费,那么现在的趋势是——
1、富人的炫耀性消费比中产阶级少
2、富人的炫耀性消费被非炫耀性消费取代
简单的说,就是富人不一定要买包了,富人在消费“不起眼却又价值不菲的商品和服务”,其目标是“节约时间,长期而言又能创造更多的生活机会——教育、医疗保健、育儿、园丁、家政服务”。
而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富人要么买游艇——“21世纪镀金配置中的炫耀性商品”,要么把钱投入信息成本高或者超高成本的非炫耀性消费。
当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芭蕾舞鞋”和耶鲁学费。
“芭蕾舞鞋”讲的是一个指甲油的颜色,它一度在美国的精英女性中间开始流行,那种暧昧的,涂了和没涂差别不大但是又特别彰显气质难以言喻的颜色,但是知道这个东西的信息成本就很高,你要是一个有钱有闲又热爱掌握流行趋势的女性,这就是志向阶层制造的信息壁垒——“竭力淡化商品品牌,避免刻意卖弄的同时,又积极提升文化资本及其象征信号——不花钱又难以模仿的行为和难以获取的信息”。
耶鲁学费,天价夏令营,海外旅修,高价健身房以及lululemon瑜伽服等是同一个概念,它要么信息成本很高,要么长期投入很高,炫耀性质肯定比不上一个爱马仕的包包,但是可以成为谈资,“圈内文化”。
消费主义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美国人已经养成了一种由消费驱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和美国梦融为一体,然后继续沿着这条路一贫如洗地走下去。”
“对消费主义和物质商品的追求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消费者本人却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对物质的渴望,迫使人们过度工作,专注于外在的成功标志。”
对普通人来说,消费主义意味着我们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购买我们其实没有那么需要的东西,来解决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孤独,死亡,丧失生活乐趣,无聊,自我感觉良好。
文化概念性的消费,是否真的那么美好?
这本书给我带来比较好的一个想法是谨慎看待有机、环保、认同动物权利的概念,书中讲了美国全食超市的案例,完美的购物环境,能够追踪到食品生产商的货物,低碳环保,少盐少糖的理念。在销售文化概念的时候,让人误以为自己是那个见多识广、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但其实只要我们不审慎的面对自己的浪费,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品味而做的过分的消费,世界就不会变得更好。
一方面全食超市的价格,是普通人没有办法承受的价格,这种以日常用品为对象的非炫耀性消费,本身已经具备了身份认同的文化理念。
这只是一种营销模式,对象是志向阶层,而如果不控制消费的量,扶持的是“非必要消费”,那么绿色的标识,优雅的音乐,也只是物欲横流,扎堆炫耀的新精英阶层,用消费主义绑架和剥削自身的序曲。
原载于公众号“慢生活画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