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讲述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著作有很多,但大多是从单一文明的进行纵向论述;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差异的研究也不少,但也大多是局限于某一个比较短的时期。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对中西方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行比较,讲透中西文明的演变脉络与逻辑,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许倬云的《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一书,就仅仅用17万字的篇幅,比较了中国和欧洲数千年的发展形态。书中聚焦历史上的若干个重要阶段,对同一时期的中西方发展进行横向比较,既梳理了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发展,也将同期的彼此作为参照物,让人读后感觉大开大合,思路贯通。在探讨中西三千年文明差异的根源时,作者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中欧古代文明的影响。他指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国处于融合与渗透之中,逐步形成安土重迁的农业文化,而欧洲自古就不断受到中东地区等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形成了战斗部落统治土著居民的传统,所以,战争、掠夺和占领,使印欧民族治下的欧洲社会具有强大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两种传统在后来的两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分道扬镳,中国人选择了定居的农业,欧洲的古代人则是不断地征服和扩张,双方各自发展出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比如,中国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变迁,持续融合各地的民族,不断强化王权和“天下”观念,最后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系统,并构建了一系列深远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古代欧洲的代表希腊文明,则基本上是列国并存的形态,即使是亚历山大帝国也没有改变这一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思想文明也发生了明显的分野:中国文化关心的是人间的次序、人生在世的意义;西方文化则关心自然,关注超越自然和人心的理性。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于宇宙之中,欧洲则是从对抗中求得胜利。到了中国的中古时期(秦汉唐),两个文化系统迈着完全不同的步调:欧洲从多元逐渐发展为单一的系统,以教宗(基督教)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中国则吸纳了许多外来因素,发展出多元而活泼的文化精神。唐宋之际,中西文明再次发生重大变革。儒家思想的正统化使其走向了僵化,儒学变成了朱子的儒学,成为猎取功名利禄的实用工具,其不利于皇权统治的内容均被阉割。而欧洲经历了教权与领主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领主之间的领土争夺,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封建制瓦解)。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中国各走各路,其接触和交流是通过伊斯兰世界的中介而间接进行的。到了明清之际,皇权高度集中,明廷打击民间海上活动,不自觉地放弃了参加全球经济网络的机会,思想的封闭更是使明朝走向覆灭。而同期的欧洲则发生了两件大事: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尤其是从美洲掠夺的财富,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导致17世纪以来的三百年间,中西方之间的形态产生了巨变: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经历了近三百年的闭关和停滞,西方国家则创造了现代文明。梳理完三千年的中西对比,作者总结道,视野不能狭窄和短促,结构和思想不能僵化,面对未来时,如果墨守成规,自缚手足,昧于新形势而不能对内对外做出适当的调节,终究会陷入困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