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正常无论是正常里的“常”,还是normal里的“norm”,或是regular中包含的“rule”,抑或是ordinary里藏着的“order”,以及许多精神疾病中提到的障碍“disorder”,即破坏了规则,造成了混乱之意。这些词语无一例外指向规范和标准,而规范和标准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动态变化的,也是流动多样的。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正常”这个概念来判断接受或排斥哪些人进入自己的社会圈子,而本书就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揭开“正常”的面纱,这个概念不过是一个具有高度破坏性的臆想。
污名“stigma”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烙印”,即用尖利的工具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精神疾病患者受到污名的伤害意味着,人们将他们的心理状态与身份完全地等同起来。认为他们有着很多的缺陷,办事无能,他们的存在不受到认可。即便人们看到患者的挣扎,却认为那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让患者承受双倍的痛苦:身体状况的折磨和社会文化的歧视。污名的伤害就像一个跟在患者身后难以摆脱的阴影和烙印,是一个社会在某种特别的光线下面观看人类不同特征时所产生的阴影。
事实上,“神经病”、“脑子有问题”、“对某件事PTSD”、“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这些我们日常再熟悉不过的表达恰恰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转变,本书探讨的就是文化怎样创造和加深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观念。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历史,讨论了西方社会对个人主义和生产力的重视,提出精神疾病是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产物。第二部分关注战争,讨论了一战、朝鲜、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背景下,人们对创伤的认知和治疗。第三部分探讨身心二分法,着重于精神疾病的医学化(特别是电痉挛疗法)以及学界对其遗传和神经学基础的追寻。
书中将案例和不同国家的故事相结合,对比不同的文化如何影响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和治疗,叙述中包含精神病学和心理健康护理的历史,从早期的收容所及其折磨人的手段,到诊断手册的建立,推进制度化与社区融合的过程,再到目前试图阐明导致心理疾病的基因和大脑结构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出身精神病学研究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妻子都是精神病学专家,女儿则患有自闭症。他将自己的家庭叙述贯穿全书,呈现了一部精神病医生的工作和成长史。这样的书写风格很大程度上中和了学术探讨的严肃枯燥,软化了书中对许多事情的批评,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阅读过程更通俗轻松。
如今,我们更重视多样性的价值,也应包括神经多样性。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使污名的现象有所减少。书的最后作者鼓励大家把精神疾病看作是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可能有的一些经历(如同感冒一样,抑郁不过是心着凉了),主张用emotional distress(从个体出发,可以通过自主锻炼或借助他人帮助克服)取代disorder(以外界规则为标准进行评判)的表述,他鼓励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理解,包括赞扬差异而不是要求符合社会期望或文化规范。
谁都不正常,因为并没有普世的、统一的“正常”。如果社会文化构建出的规范准则将污名和精神疾病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将二者分开。虽然我并不认同书中的所有观点,总觉得作者时常过于乐观和理想,忽略了许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法律层面的判定,教学大纲的统一等等。但不可否认在一个焦虑横行的倦怠社会,书中对于精神疾病的文化分析和社会解构还是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启迪和思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