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去年写哲导读书报告时想写这本书,翻了几页感觉不合口味,就迅速转向了隔壁的牟宗三。金刚课小组报告又选了梁漱溟主题,硬着头皮看了大半本书,感觉挺有意思。明天就要回家了,随手从书架上抽一本看看,总算是勉强读完了。比较文化的部分早已是老生常谈。这本书完全是五四时代的产物,是在全新的世界坐标系下对文化传统和民族命运进行安顿和改造的尝试。任何将它剥离时代语境的解读都无法真正理解梁漱溟的忧患意识和触碰梁身上的儒学传统和宋明衣钵。文化三路向说将强势的西方文化肯定性地置于时间坐标的现在阶段,将对中印文化的肯定移置到时间坐标的未来阶段。中印文化步调凌乱,成熟得太早,不合时宜,却是未来世界各民族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梁对东西方文化的回答实际上是“当下的西方化”和“未来的东方化”。梁抓住了中国哲学最核心的生生之德,并从中探寻到无表示和不认定的品格,“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生发”,从而使宇宙万物展现出生趣和调和的品格,既率性又中庸。他将孔家之“仁”理解为一种道德直觉,以仁兼赅体用,则“寂”其体而“感”其用。同时,通过一回省思,兼补了直觉的缺陷,自此一往一返地同情理解晦庵与心斋的学说。他认为这种“似宗教非宗教,非艺术似艺术”的仁学可以通过不计较、无利害、绝对待的“无所为而为”来打破功能主义和各种目的论的限制和偏见。
梁公论断天真理想者固然存在,而且模糊笼统之弊也显而易见,但这本书依然频繁地呈现出深刻的洞见。等学新儒家的时候考虑重新阅读。“我们最好是感觉到这局面的不可安,在此基础上奋发;不要为了取得前方的成果而急于行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