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基地系列有两个顺序:默认的阅读顺序,也是我所看的顺序(以及阅读体验最好的顺序),是自然的1234567,即基地→基地前传→基地后传;如果要像阅读编年史一样从头到尾看遍银河帝国,那4512367最合适不过,也就是基地前传→基地→基地后传。
但不管是哪种顺序,它们读起来都有一种奇怪的割裂感:一方面,45在川陀的不同地方都提起了地球往事,但它们始终保持着悬念,与心理史学的主题格格不入,在最后也没有得到解答;另一方面,123中的心理史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个人的力量虽有,但只是顺应了历史的趋势与最优解,而67则摇身一变,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有一种神奇的直觉与洞察力,就要做出关于银河命运的抉择,对个人英雄的凸显与崇拜成为了后基地时代的主旋律。
直到我发觉基地系列的第三个顺序,也就是写作的时间顺序,才开始理解这种割裂感从何而来。阿西莫夫是在1950年代写出了基地123,在1980年代完成后传67,在1990年代才完成了前传45。
尽管不熟悉美国历史,但我还是大胆凭着直觉臆测:1950年代,夹杂着对二战的反思以及美苏冷战兴起,意识形态领域开始流行“xxx终将战胜xxx,xxx终将实现”的宏大预言,历史被视作碾压一切个人努力的洪流,群体则会表现出和个人完全不同的运作机制,这无疑对那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心理史学的宏观正确性正是这一意识的反映;1980年代,阿西莫夫步入中年,他亲眼目睹历史的偶然与无常,与此同时个性解放的思潮让他意识到了个体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凭什么银河的命运不该由一个个体来决定呢;1990年代,他成为一个老人,因此才能在书中如此贴切地传达出衰老的感觉,却无法完美解决为呼应后传的地球传说所埋下的伏笔。
基地系列的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所营造出的未来感。虽然基地及其前传已经尽全力描写了超出现实经验的武器、飞船、日常用品以及帝国本身,但只有当我跟随崔维兹一道找寻地球,我才意识到两万年有多么遥远。我用两本书的时长,看一群聪明到极致的人,运用观察和逻辑去推断出我所熟知的事实,即地球究竟在哪里。常识会衰落,理论会过时,那还有什么会永恒存在吗。
很多人觉得基地后传是败笔,因为作者的思绪太广,挖的坑太多,曾经主宰银河的谢顿计划,怎么会骤然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呢?但我觉得这只是因为阿西莫夫在此时已经达到了写作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他最想做的并不是讲好这个脱胎于罗马帝国的老故事,而是尽情表达天马行空的新想法。很多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然而后传中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对各种问题的探讨:集体权益与个人自由的对立,自由意志到底意味着什么,确定的善与随机的恶的抉择,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的选取……而后续的无数科幻作品,都从自己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因此,《银河帝国》中的川陀简直就是这本书的写照,无数条故事线受到它的启发,从这里出发,经由无数头脑向着四面八方穿梭和汇合,最后创造出一个更恢宏的文学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