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也就是作者畅游文学史,通过一系列自我锚定的标志,从古典到现代的过程。个人评论集是让人思考美学、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真实读者与强者读者等各种问题的最佳选择。虽然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把这些评论视为嚼剩的馍馍和二手烟,但我认为,即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受益于这些评论,只要能与灵魂孤岛赛博相遇,跨越屏障进行数据连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你可能不知道你们之间隔着什么,但你能在错位时光的并置中看到对方瞳孔中凝结的景色,或者是日月经天,或者是心灵的和谐。我最喜欢集子中对《基督山伯爵》、《洛丽塔》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评论。作者从中分离出了“唐泰斯越狱”和“亨伯特、奎尔蒂肉搏”这两个她可能独特的阅读体验,将其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精彩解读。特别是对于《洛丽塔》,世人对它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要么将其视作原罪和恶意的象征,要么将其视作原始欲望值得同情的对象,当然,前者借助不可靠的叙述者所留下的裂缝,实现了与时俱进的“重新发现”。经过这场战斗,至少纳博科夫本人已经摆脱了争论的漩涡。他曾经说过亨伯特是“一个自负、残忍的恶棍,却努力显得很动人”,但……恶棍是真实的,动人也是真实的。黄昱宁在结语中选择了“抵制过于简单的阅读”,而不是站在道德的一边,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对于阿特伍德的讨论没有局限于某一部作品,而是从她不同阶段的作品中激发出的强烈声音,展示了作家不断进步和迅猛发展的艺术生命。个体视域融合并不断修正的历史效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在黄昱宁的书中,阿特伍德的不同作品成为了具体的细节,相互指涉、呼应,最终形成了不可或缺的整体,这可能有一些强词夺理的嫌疑,但是,作者选择以细节来读取文本而非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出发,应该并不是言出法随的理由,只是她发现这种方法能自由地深入和浅出,触及事物的深浅,特别适合记录亮光闪现的优点。或者就像张定浩一样,整理了库存后发现有着相通的脉络轻松地流动。与其感到遗憾,我不如感到遗憾的是与《一个人的城堡》相比,本书在文字中那种充满正直的文人风范、具有上海本地人式俏皮和渐渐褪去的幽默。归根结底,这是一本让读者感到亲近的书,而不是树立权威,让读者抢着掏钱购买的巨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