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感谢有这样一本书能把我从天国拉到人间!在众多大部头中,出现这样一本通俗的入门读物真是难得,它让我在踏上更高的门槛之前先踩上一级台阶,对伦理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培养读者“有思地活着,有德地活着”,这一出发点非常好,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与思考。
伦理学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的研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伦理学与许多学科有着联系,它如同一种灵活的粘合剂将各个学科贯通起来。因此,伦理学对每个人和每个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理性的人,我们应当自主地思考这个学科。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和重要人物。例如,希腊三贤是如何创立伦理学的,亚当斯密更看重他的伦理学著作,当代的伦理学家们又是如何影响世界的。这些内容真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此外,作者经常引用文学和历史的知名典故,给了我一个很有用的启示:在鉴赏文学艺术作品和品读历史时,我有了一个多了一个思考方向,即伦理学。这就不仅仅局限于形而上的哲学,更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有人在评论中说,作者对元伦理学的讨论很浅薄,是个严重的康德主义者。我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对于初读者来说,讨论元伦理学是枯燥乏味的问题,而且可能会劝退读者。就算作者是为“康德主义者”,给读者展示一番传统的伦理学路子,让读者感受一番伦理学的主体面貌,即使读者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也同样能引起读者继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伦理学道路。
作者对目的论的伦理学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我也持相同态度。用个人利益、功利或至善等外部因素来规定伦理学的样貌容易引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用非道德的方式来限制道德是很危险的,道德极易沦为当权者控制被统治者的工具,这在人类历史中得到多次验证。
因此,道德需要独立,道德是道德,权力是权力,法律是法律,政治是政治。道德应自主规定本身。
在关于个人的道德建设的论述中,我受益匪浅。
首先,个人道德的源泉是“恻隐之心”,也就是善的发端之处,它是我们与他人建立道德联系的基础。没有这一点,即使有再多的外界规范,个人的良心也会泯灭,人心中就没有了道德概念。作者呼吁社会要注重培养道德情感,这触动了我的内心。培养道德情感关乎人类,它不只是关于政治、宗教或法律,而是关乎我们的教育本质。我们从小接受的感情浸染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读完道德情感这一部分,我很感激我从小接受的良好环境,它为我的道德人生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也为遇到道德有缺陷的人感到悲哀,他们的不道德行为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却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息息相关。
其次,仅有道德源泉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恻隐之心进行扩充。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下,我们需要将不断经历的道德情感固定下来,成为道德义务,时刻监督和束缚我们。因为我们不仅有善心,也同时存在恶心。这些努力构成了我们的良心,它保证了我们人格的完整,使我们不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最后,仅停留在道德义务上还不够。从“义务”这个词来看,它有些强迫的意味。若人只是机械地执行义务,道德义务本身的意义可能会被遗忘。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回归到基本,不要忘记道德情感的浸润。道德情感虽然是绵柔的,但却是最根本的。缺失了它,道德可能会枯竭。在不断的道德浸润中,我们可以加深对“为什么、如何”的思考,使我们履行道德义务时更有力量。二是要注意道德的升华,培养道德人格。用中国传统的术语来说,就是希望成为君子。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使自己的道德行为成为无意识的举动。当我们触碰到自己良心的时候,心中会出现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个人格虽然不完整,但它在偶尔出现时有拯救作用。我们日常的善行是修缮堤坝,缓冲甚至阻挡利欲洪流对我们的伤害。
除了个人道德的培养,作者还简要提到了社会正义建设和世界和平建设,这是我们作为公民和世界公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