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上海证券报》,作者杨吉。
原文链接:隐秘而重要的“幕后之人”——读《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
《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
Web2.0催生了互动与协作,网络用户可以凭兴趣、专业或意愿,参与到内容的原创添附和二次传播中去。这种方式被称为“UGC”即“用户生成内容”,它越来越同过去传统的“专家生成内容”并立,成为数字时代文本创作的一种常态。设想,当进入“编辑室”的准入门槛降低,必然容易滋生一些不合时宜、良莠不齐的内容。要想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和谐、心之所向的网络空间,实施监管和引导既是必然,也显得迫切。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莎拉·罗伯茨做了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她注意到在一个个屏幕背后,存在着一个管理着我们可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的“神秘人群”。不论他们具体隶属于哪家公司,服务于哪类平台,又或者出没于哪个社交媒体,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每天面对大量的图文、视频,快速作出价值评判、等级评估,进而决定哪些内容可以继续留在网上,哪些要立刻屏蔽删除。这些幕后之人需要遵守很多内容审核的规则、指引、流程,但首要一点是,保持隐蔽、不要被人察觉。因此,作者的这项研究工作颇具价值。她表示,这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从未留下过名字,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工作工作条件怎么样他们日常要做出哪些决策为什么公众不曾讨论过这群人……这些问题都被作者写进了《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一书。
其实内容审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互联网诞生前就已经存在,与书报印刷、发行相关的审查制度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期,当时英国都铎王朝为了控制宗教和政治思想的传播,对出版物采取了审查监督措施。到了互联网时代,内容审核的色彩愈发浓烈、态势逐步增强,手段也更加多元。借助数据分析、算法推演、人工智能技术等,审核员们的反应速度和产出成效显著提升。不过按照作者的说法,现实中大部分内容审核还得依托人力,即“薪资低微的普通人”,并且“这种性质的工作让他们不得不承受过度劳累、感情麻木和其他更为严重的风险”。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审核员不仅要消耗大量体力,还要付出更多脑力,面对一个又一个用户上传的内容,仅对信息进行分类、内容筛选就相当复杂。作者在书中写道:“一条内容的基本信息、意图、无意中的后果(除了最初的意图之外,它还会造成哪些后果)、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地区和其他因素下,意义会有很大差异)都交织在一起,同时还要用各种规则去衡量它,包括平台规则和当地情况,还要考虑更广大开放世界中的社会、文化、商业、法律制度和行政命令等因素。”
作者在书中所谈及的审核是商业性质的。为此,她使用了“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专有名词,指的是对网站、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空间的用户生成内容进行审核的有组织行为。换句话说,从事这项任务的人员他们受聘于商业性组织,这个组织可以是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也可以是第三方机构;雇佣关系上既可以是长期专职员工,也可以是短期的临时工。如果再对他们作进一步的群体分析,他们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年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是他们能根据雇主的要求,知晓平台所在国或地区的相关法律,熟知网站的用户守则和极为详细的内容发布规则。通过他们的“有偿把关”,网站运营得以确保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尽最大努力吸引和留住更多用户。
“数字平台的特点是有趣、迷人、容易访问、永远在线,但我们却不曾对它们的真实代价进行诚实的评估。”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外界并不会对商业性审核员加以关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