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周,定于秦,这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叙事。《诗经》、《山海经》等带来的遥远感,似乎定格于古老的神话和远古的畅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更让我们穿越到遥远的史前文明。然而,在这里却将这一切唤醒和打通。尽管着手于商灭周兴历史,但是丰满的前因后果,让我们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华夏文明。我小时候着迷的《封神演义》一下子就生动呈现在眼前。
大量遗址的文物和坑道成为鲜活历史的一部分。作者以人祭展现了被称为“礼乐之邦”的周朝之前的历史,还原了华夏文化的断层部分,以及这种断层效应。我在阅读中得出以下几点感想:
1) 社会的“进化”既不是跳跃式,也不是渐进式,而是潮涌式,潮起潮落,带有一定的或然性;
2) 殷商的历史细节淡化,此可推测周的“刻意为之”。尽管周文化更具有华夏文化的基因,但不能忽视殷商历史带来的潜在影响;
3) 殷商的青铜战士对陶土部落的入侵和统治是逐步组织升级,而不是贯穿始终;
4) 人祭虽然被强调,但不能作为商朝的主旋律。然而在早商时期,人祭频繁发生,并且在此期间发生了“宗教革命”。
于是,作者的观点呼之欲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
接下来,我想谈谈对“翦商”一词的理解。翦商不仅意味着终结一个王朝,更重要的是抹去历史的记忆,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通过阅读,我对《诗经》、《尚书》、《山海经》等文献有了新的认知,一定要“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这句话可能源自尼采《善恶的彼岸》中的一段:“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作者借用这个引申,告诫我们在阅读历史时,必须有相对完整的把握,才不会“误入莲花深处”。
深渊并非不能凝视,而是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会被深渊吞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