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本看得想要落泪的书,可能是因为它基本是纪实的“回忆录”作品。几点感触颇为深刻:
杨绛女士的多重角色身份之调和与应变。人在其成年以后,几乎不可能仅具有单一的身份。杨绛女士从家庭中走出,成为钱锺书先生的夫人并与其一同留学国外,后又诞生女钱瑗;回到国内后,去北师大任教等等。她所具有的身份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妻子、母亲、媳妇、教师、作家、学者……不同身份所承担的义务与使命亦不同,而从中她需调和,以应变之。若是她是谨严的。但当他的丈夫被人从“背后捅扎刀子”时,她作为妻子,对此亦是非常担忧与打抱不平,这是通俗情感的流露,是普通人的模样。
生离死别时沉重的无奈。我尚未经历过生死的离别,我所经历的仅有离别。当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却必面临不可抗拒之离别时,我能够明白那种心酸与无奈。杨绛女士在写到她与丈夫那段最后的日子,她描述到:“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的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对她而言,她知道这送别路的尽头定为告别,且为永别。但她愿意一程一程送。这是幸福的,又是挣扎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女儿其实已经去世了,最后只剩下了她一人,故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书中虽以“做了一个梦”的形式来讲述其与丈夫分别时、自己孤身一人时的感受,但却看得人心碎。心酸,真实,不知所措。杨绛女士回首其一生,认为她是充实的,有价值的,这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鼓励。
读书是一生的习惯。他们仨一生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不论在多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这样的处世态度使我羡慕。这个年纪的我,其实不愿在功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又消灭不了心中时不时冒出火来的虚荣与欲望。但我要向着这个方向走。看书读书可以是爱好,更要逐步培养成习惯。
这个家庭,他们为外界所作出的贡献,特别在学术造诣上,是丰硕的、伟大的。但是对于他们仨本身,对于这个家庭本身,他们是平凡的,与千万家庭类似。正因为平凡如此,这个家庭的一生是充实的,幸福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