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我的认知准确吗?平时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认识自己并为自己定下目标?不知道你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小时候,我们总是讨厌被比较,因为大人总会拿我们跟更加优秀的人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可能会让我们自信心受到挫折,感到讨厌。然而,在当代社会心理学领袖艾略特·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社会比较理论。这意味着我们人类都会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虽然我们小时候讨厌比较,但实际上我们的一生几乎都在进行比较。只是我们比较的方式和对象不同罢了。
比如,当你刚进入职场,想为接下来的这段时间设定一些目标。在你的单位里,有三种人可能成为你的比较对象。第一类人是比你优秀的人,他们工作一两年,能胜任各项工作,非常卓越。这样的人对于职场新手来说是一个有经验、优秀的榜样。以这类人为目标,可以帮助你要求自己更加严格。这种比较是上行的社会比较,有助于我们保持前进的动力,虽然有时候这种比较也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自卑,因为对方太优秀了,我们一直都比不上他们。
第二类人是比你差一些的人,例如对莫英文更陌生的同事,虽然同样是职场新手,但专业不对口,对接下来的工作一无所知。和这类人相比较,尽管你们两个都是职场新手,但你因为专业对口,在开展工作方面要比对方容易上手。和这类人相比,你会感到很有成就感,更容易获得自信并从此着手开展工作。
第三类人是和你差不多的人,例如同样是职场新手,同样是专业对口,能力几乎不相上下的同事。与其他两类人相比,这类人对你来说更有意义,因为你们俩的条件相当,竞争起来既有难度,又不至于让你觉得对方高不可攀,在竞争中既能得到成就感,又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这类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总之,我们并不讨厌比较,甚至热衷于比较,因为当客观标准不存在时,只能通过比较来了解自己的水平。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通过有意义的比较来让自己处于良性状态,让自己更好地前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