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六七岁时,你在看什么书么?
2000年,我上高一。高中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每年都有大批同学,无论成绩好与不好,都会去市里排队买新概念作文。
韩寒和郭敬明都是那时候新概念作文获奖后,一战成名。相继发表许多小说,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欢迎和追捧的文学偶像。
韩寒,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0年读高一的他毅然决然选择退学写作,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随后每一到两年,都有新作品出来,且受当代高中生的热烈追捧和喜欢。
而同时代与韩寒相提并论的,是比韩寒小一岁的郭敬明。2001年,郭敬明前往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决赛,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郭敬明再次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一文又获得一等奖。同年,郭敬明的第一部个人散文集、短篇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出版。
当时的校园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2位90后青年作家,他们一时成为高中生热烈追捧的明星,也成为80后作家的标签。
实际上,80后作家人数众多,我们熟知的还有张悦然、安意如、蒋方舟、颜歌等,人数可达100人以上。但这样庞大的作家群体,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曾引起过诸多争议,诸如韩寒退学写作,在当时高考唯一窄门进入大学的大背景下,许多写作爱好者看到了另一种成功的希望。
这一代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代,赶上网络的风口浪尖,随着他们日渐成熟,中国网络文学从兴起到繁荣,80后作家的群体也日渐扩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狂热状态,他们也成为了在文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
热烈被追捧的是写作成果,但作家的成长故事却鲜为人知。同为80后作家的王若虚,见证了这个盛世的发展始末。用十二年时间磨一剑,于这一盛况之后二十多年,出版一部19万字长篇小说《狂热》,深刻形象地展现当时文学爱好者狂热的写作故事。
三个主人公全天然、鹿原、秦襄,都是因新出现的写作赛事“青文赛”而一战成名。彼时的高中生,却因为这场写作赛事改变命运轨迹。三人也因赛事结缘,但他们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曲折。在之后十年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又互为彼此的背景板,由此展开三种层面的“80后文学狂热期”。
文章的构思更是巧妙,分别从这3位最具代表性写作者的角度,分层展现“头角”“盛宴”“鸣金”三个阶段的故事。以3人为主线,却以他们的视角出发,迁出与之有联系的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真实写作心路和历程,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全面、广阔的盛世。
他们为写作的付出、成名后的迷茫,以及小部分人的迷失自我,在其中始终坚持如一的少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思索探寻、最终找到自身价值的作家,不禁让人感叹。原来年少成名也有那么多的煎熬和痛苦。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迷茫,哪怕是像他们一样被万人追捧,只不过那些阴影和挫折往往被人所忽略。
我们总是很容易看见他们的成功和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忽略背后的汗水和艰辛。
他们的故事,穿越时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能给人启发和深思。那份为热爱而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在父母的规划下,敢于活出自我、独辟蹊径,为了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所经历的蜕变,这些才是真正打动和引人深思的部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