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旅游途中的咖啡馆,闲来无事,就在手机app上找本书打发时间。看了几页后,居里夫人的生平和爱因斯坦的错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书名,历史好像因为这些耳熟能详的人,变得有温度。原本只在教科书上寥寥几笔的人物,因为他们鲜为人知的小事,变得鲜活了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本书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
一、人物篇 居里夫人的成就现在人尽皆知。而在当时,她只是因为和有妇之夫的感情而被唾弃。一战爆发后,她毅然捐出全部奖金,奔赴战场,开着自己研发的“X射线车”医治伤员,开设学习班。直到在她死后,她的成就才为世人所肯定。正如那句“如果她是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上成就登峰造极,而私生活却混乱无比。他是美国原子弹制造的启蒙者,却半生都在美国的重度监视中度过。他曾说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以为美国是自由的,还定居于此。
爱迪生和特斯拉的交、直流电之争,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周边”产业:摄影机、电影公司、死刑电椅、留声机、黑胶碟...科学发明是神圣而纯洁的,爱迪生的成功不止在于他的发明,而在于他的商业嗅觉同样敏锐。他让科学从高高的雪山上,走向了人间。
被高高捧起重重摔下的刘翔,退赛那一幕刻在了多少人的心里。那段时间的刘翔受到了多少唾骂。一次失败就否定所有。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期望值强加于另一个人,在亲子之间,追星之时。
除了一些大名鼎鼎的人,历史更多是由一些小人物组成。东北抗联指挥官杨靖宇被三个叛徒和一个汉奸背叛,在东北的零下三十度独自游击一个多月。日本人惊讶于他的智勇无双,解剖后才发现他并没有什么特别。胃里只有棉絮、稻草和树皮。东京玫瑰户栗郁子是一名美籍日本人,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在两个国家之间所受的煎熬。直到61岁才被正名。就像《雪落香杉树》中的初枝和钱伯斯,这些“美二代”、“日二代”,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身不由己,真正无家可归。不战而丢北平的张自忠,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洗刷“汉奸”的耻辱,成为国人心目中真正的将军。
二、逸闻篇 近代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刻,人类登月的意义,埃菲尔铁塔建造背后的艰辛,艰辛背后的爱情故事。建筑和爱情一样,都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黑暗:暗杀、兴奋剂。慕尼黑运动会时,以色列11位运动员被“黑色九月”暗杀,举国震惊。然后以色列又对“黑色九月”开启了复仇计划。这样的以暴制暴到今天仍在上演。孙杨无数次被质疑都是因为我们曾经在奥运会有用领域上所犯下的错。一代又一代,至今没有被遗忘。
三、战争篇 刚刚看完《西线无战事》里的一战,此时再看侵华战争,只觉得战争好像没有区别。战场的每一个人,都为父为子,都有人牵挂。而战争的始作俑者,却总可以高枕无忧。
一直很少看近代的相关影视文学作品,那段时间的中国过于黑暗,看不到一丝天光。可是在历史书中,这平淡的文字下,却引起了更多伤怀。从《大刀进行曲》背后的故事,到“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的由来,再到《血战台儿庄》之后两岸互动的开启。冰冷的武器,滚烫的热血。读不同的历史,从各种角度去了解同一件事情。对战争的痛恨,对日本侵华的憎恶,根越扎越深。如今年轻人对日本的态度,有了方方面面的转变。我们无法统一论是非对错,但我们始终没有权利替别人原谅,替先人释怀。
历史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奥林匹克赛,每个人都做着自以为最正确的选择。会“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会“潦倒新停浊酒杯”。而历史总是会惊人地相似,因为组成历史的都是人,人性不变。过去的一切,成就了现在。现在的一切,也将成就未来。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