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给与我们的每一次恩惠都是新的枷锁,她削弱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贬损了心灵。”
该怎么形容沃斯通克拉夫特最贴切书可以看成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是遭受怎样的变故,沃斯通克拉夫特才会从十足的恋爱脑(私信看并没有夸张)为情所伤并沉溺于此转变成女性先驱,写下《为女权辩护》,激励女性成为有理性的独立个体。
“即使悲伤的心灵也不得不承认生存是一种幸运这种认可,是我们能向神灵献上的最虔诚敬意。”
一七九五年,三十六岁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为了追回负心郎的心,在未知的北欧之旅中去了解全新的人和事物。依然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她对自己所在的阶级十分自满,有些话已经让读者有不适的程度,但是也能更加直观了解十八世纪后期欧洲人的心理变化,有矛盾和变化才是鲜活的个体。
女性的觉醒不是在一瞬间的变化,她是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才会变成之后写下《为女权辩护》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丹麦时她写下男人是家庭里的暴君,这是考虑他社会给他的重重身份:是父亲、是兄长、是丈夫。而女性只有在被父亲和丈夫统治之间的间隔中可以享受人生中唯一的快乐阶段。
“这失望不仅使同情痛苦,而且阅历越多,失望就越多,而不是越少。”
在往来的书信可以看到十八世纪的北欧:瑞典人的愚昧、挪威人的粗犷、丹麦人的懦弱。除了对风景和人的描写:十八世纪既精致又粗糙、既文明又野蛮的时代,沃斯通克拉夫特她所思考的问题到现在依然是足够先锋的:反抗暴政、反对传统观念、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
在她看来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监狱,人类的幸福在哪里人都是孤独的,我们自己心中的想法无法与人产生真正的共鸣。
旅行只能沃斯通克拉夫特让短暂地在记忆中的失望一扫而空,在幸福的幻影中避难。实际上换来的是更多的失望,在后面的私信中,可以看到她在旅途中一直备受感情所困扰。她对她的情人敞开了心扉,但情人却剥夺了这一切,像是飞蛾扑火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沃斯通克拉夫特甚至不惜吞鸦片酊自杀。她一直在焦急等待着美国情人的信,很多时候她写下好几封信,才收到对方的一封。
看完此书也是对她的一次祛魅,在那个女性没有一间属于自己房间的时代,从一个痴情热烈蜕变成独立勇敢的女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