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受启发,或者说看完这本书之后解决了我的某些疑惑。以下简单地说明一下。
一是阅读是为了改变,让书中不错的观点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以前我看书,如果做笔记,一般都是在整理书中的观点,尽可能以简短的语言还原整本书的思想,但是会觉得很累,因为我发现自己的语言很难简短还原书中的观点,经常还是摘抄原句,而且有时候一本书的观点其实还蛮多的最后发现笔记只是一本缩略版的书籍。 精力用在整理笔记上,而非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本书的观点则是没必要一次性将一本书的内容都一次性消化,只要有触动点,将触动点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加深理解,融入自己的体系中),并用于实践,让知识促进更好的决策。这个观点比之前的观点好在它减轻了做笔记的负担,更为强调知识与自己原本观点的联系,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读一百本书,不改变任何认知和行动远不如践行一本书的一个观点,将知识转化为改变,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这个观点也解决了我一个很纠结的点,比如我看书有时候经常东一本,西一本,有时候对这本感兴趣,有时候对另一本感兴趣,总觉得这样不好,还是应该看完一本再看另一本,知晓了阅读在于改变之后,其实无所谓形式,相反,东一本,西一本,最后看完盖上书之后,脑中仍有自己念念不忘的观点,我便知道那是我需要总结践行的观点。
二是要在舒适区边缘进行学习和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以及迷茫可能就是来自于理想(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想象比行动更早地抵达目的地,所以潜意识里我们总在寻找一种行动上的捷径以尽快抵达目的地,从而消除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差距,然而有时候过于追求速度,反倒是在走弯路。前些天用obsidian的dataview写小代码时,以前是直接复制粘贴原来的框架,需要用时,总要找到文章,再复制粘贴一次,那天突然想能不能自己手写出来,也就写了几次,理解它的含义,修正几次之后,发现写的可能比粘贴的还要快,也更有成就感。这其实就是在舒适区边缘的学习,这种小小成就感的反馈,会激励自己继续学习,也更让人专注,源源不断地给予你正向的反馈,缺点是因为保持在舒适区边缘,所以整体进度相对所谓捷径要慢,所谓捷径往往跨步较大,处于自己的困难区,自己并没有扎实的积累,导致适用性较差,且由于处在困难区,并没有相对的正向反馈,往往容易放弃。
三是解决知易行难这件事—清晰力。很多人无法真正地行动起来在于模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够具体,没有拆解,作者提出一种方法,也就是每日规划,将一张纸上下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今日需要完成的事项,一部分是时间安排,且左右分隔开,左边是将待完成事项和时间安排结合,右边是实际执行情况。最后一部分是相关的备注。与我自己而言,是有目标的,平安健康,规律地生活和学习,平静和安稳的内心一直是自己的追求,所以最近自己也开始在践行这个每日规划的建议,希望能坚持,有效果,如果有比较大的进步,会过来再反馈一下。
书中比较好的观点不止这三点,比如还有:阅读、锻炼、冥想,写作等,只不过这三点是我自己比较大的触动点,也希望能将这三点践行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不少文章和短视频也有提及过,不过书还是值得读的,它还是能够将某些模糊的点变得更为清晰,具体,也更为系统一些,从某种程度上也能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