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女性主义是在大学期间,是从阅读西方文学专业老师推荐的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开始的。波伏娃著作等身,但《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女的“圣经”。波伏娃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她的理论确实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但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我对她的理论理解上总是隔着一堵墙。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更符合东方思维的女权主义理论著作。最近,日本女性主义学者山野千鹤子的《厌女》走进了我的视野。关于“女性主义”,知乎上给出的解释很全面:“女性主义是一种思想和运动,旨在促进女性的权利和平等。女性主义主张包括面向女性的政策、平等薪酬、自由决策、性教育和避孕。女性主义还强调社会中的性别差异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试图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正的行为。女性主义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女性主义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传统向来讲的是男尊女卑,生理构造注定着男女的攻守特质。当今女性虽然获得了参与外部世界的权利,但是要走向真正的男女平等却任重道远。例如,职业女性所遇到的困扰要比男性大的多,异样的目光也大的多。一个女人如果努力在外界进行改造,追求超越,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绝不是同样职位薪酬的男人即能体会到的。
掌握外部世界的男人对来分享他们主权的女人抱有极大的敌意。女人被认为是懒惰的、虚伪的、非理性的。因此,女人相较于男人,要更谨慎,更小心翼翼。一个男人的错误会被当作失误予以原谅,而一个女人的同样错误却极有可能被上升到“女人”这个一般性群体的劣根性上予以打击。有个很现实的词汇叫“女司机”,汽车驾驶不好,或者出了交通事故,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驾驶员肯定是女性。这其实是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甚至说以一种“厌女症”的表现。
上野千鹤子在这本书中指出:“女权主义是女人用来与自己和解的手段”,厌女症是父权制社会的症结所在,《厌女》一书剖析了厌女症的成因与其在日本社会的种种表现,仔细阅读后你会发现,书中的理论和表现扩展中国社会也同样适用。厌女症指对女性化、女性倾向与其特质抱持蔑视与厌恶的行为或心理。
其实,非女性的厌女症还比较好理解,但是,女性的厌女症更值得重视。
厌女症之于女人即为自我厌恶,这种厌恶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自己当做女人中的“例外”,将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者化”,从而把厌女症转嫁出去。如此,就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成为特权精英女人,被男人当做“名誉男人”来对待,即成为“女强人”;另一种是自动退出“女人”的范畴,从而逃脱被估价的女人身份,即“丑女”政策。但在这两条道路上,仍然充满着荆棘。
即使在今天,对于女性的隐性歧视也无处不在,虽然许多家庭更爱生女儿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而是因为在少子化、老龄化的背景下,女儿的照顾优势凸显了出来,正如上野在本书中提到:“我认为对于女性来说,劳动问题和雇佣问题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问题,本书因而聚焦于此。”
这个世界因为女性而美丽,而女性主义者是为女性存在发展振臂高呼的勇士,他们那些铿锵有力的发声,那些沉默于历史中的女性创作者的群像,应该被看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