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信仰一直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核心问题。这个曾经痴迷于异教的迷途浪子可能最有发言权。
正是奥古斯丁细腻的情感、真诚的态度使《忏悔录》得以成为一部能使其不单单是一本哲学专著,更是一部人生道理的著作而流传于世。这其中,奥古斯丁与母亲的故事抓住每一个深爱母亲的人的泪点。奥古斯丁并非出身于一个纯净的JD徒之家,只有母亲保持着虔诚。而年亲的奥古斯丁与友人沉溺于带神秘主义色彩的摩尼教。而推动他走向JD的,有两个关键因素:情感的感化,以及理性的号召。
理性是奥古斯丁的力量源泉,也是他孜孜以求的高尚——他曾在迦太基学习文法,酷爱西塞罗的优雅的散文,后前往罗马开班授徒,及其喜好辩论。对于理性的崇拜似乎必然的将他导向JD,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God这个主宰万物的creator就是一个遍及宇宙的大理性。于是奥古斯丁开始运用古希腊理性主义的精神开始思考God。
God是什么奥古斯丁答道:时间空间之外的创世者。由此他展开了对时间的探索。首当其中的问题是:God在创世之前在干什么奥古斯丁回答道:时间在创造之内,创世之前没有时间,因此也没有“创世之前”的问题。那时间对于我们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度,奥古斯丁给出了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时间是无数个现在的接续。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过去已经不在了,而未来还未来。他牵强地指出,时间应该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和未来的现在。那么时间对于God是什么God存在于时间之外,对于时间内的一切事物他已全然知晓,他看时间就像我们看照片一样。
奥古斯丁的思考在4世纪实际上是在充实着JD教的内涵。他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理性精神,并将其发扬。这些举措不仅导致了他的皈依,同时也奠定了整个中世纪哲学的理性基调——要知道,理性在那个时候并不是绝对主导,大概同时代的德尔图良就用非理性的妄语般的口吻宣告了“因为荒谬,所以信仰”。奥古斯丁采取了相反的进路,古希腊的特色在他身上得以体现,正因如此尼采才会断言“JD教就是平民的柏拉图主义”。也正是他的努力,使得古希腊衰亡的理性精神在中世纪破碎的政治与文化中得以苟延残喘,最终,在文艺复兴,她等来了黎明的曙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