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故事在真正的幕后黑手阐述动机那里就结束,我大概可以打4分。
求职是互相欺骗的产物,应届生和公司人事之间存在着鸿沟般的信息差,运气的占比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事实就是这样。
没有人会把人生的污点写进简历,也没有人从来都没犯过错。
小说最后的洗白像是作者的谎言,是对人性的幻想;每个人都情有可原,都是断章取义的误解。非常幼稚。
然而现实是,就是会有曾霸凌过别人的人渣通过包装自己获得录取,就是会有对外光鲜亮丽其实抛弃怀孕女友的人。而霸凌过别人的人也可能在经历过成长之后替人着想,被暴露出过往的污点后、接受不被录取的结果或许是他应得的惩罚。那又怎样呢人多复杂啊。
如果真的想写“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何必在最后洗白,给读者一个“原来大家都很温柔呢”的和谐假象抛去叙诡,这几个角色从头到尾不都是“绝对的好人”吗
波多野的那封没寄出的信是我唯一喜欢的处理,真正的月亮的反面。谢谢波多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