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我对鸽子小姐说:“但我没有流泪,心情却随着三毛的文字起伏。我明白历史,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场苦难,所以我只是为三毛的小爱和大爱鼓掌,她很棒。”我说“她很棒”,三毛听了会开心,也会感到“连她自己看自己的故事,再去照照镜子,也感到不真实”(《回乡小笺》)。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中,我认识到的三毛就是这样谦逊的人,总是说自己很普通。她也是生动、活泼的,相比《梦里花落知多少》前半部分的三毛,这个时期的三毛更加不受约束、随心所欲,在《沙漠观浴记》中可以看到,其他选文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三毛常常用“我立刻跳了起来”这样的动词来形容自己,她的车也是“弹进风沙迷雾里去”。读者们常说,这是因为这段时间,三毛遇到了荷西。在一本薄薄的书中,我觉得我只看到了荷西夫妇生活的一角。在这位太太的笔下,她说荷西是饭票,是“我的假想王子”。荷西是“像个男人的人,不会体贴,但他不说,他做,肯负责”,“是一个外表沉浸而内心如野马似的孩子,跟我十分合得来,我们是自由自在的”,这是三毛对父母说的。而在正文中,我觉得荷西像海洋,而三毛就是海中的鲸鱼,鲸鱼顺着洋流觅食、吸收营养,在海浪中自由自在;而海洋有时比鲸鱼更加宽容——在《哑奴》一文中,荷西和三毛得知地主家养奴隶的事情时,荷西的反应更加冷静,我想这是他们家庭安全的保障,三毛不怕撒哈拉的威胁,但撒哈拉的威胁还是很野蛮的!这就是我想说的三毛的“小爱”。她对丈夫的欣赏不仅于此——在《撒哈拉的故事》后面的一封封家书中以及《尘缘》中,三毛写尽了对家人的爱、抱歉和感恩。她提到结婚主要是因为父母,写书也是因为父母。在家书中,“我”是与父母耳语的“第一人称”,文风更加自然,甚至有点像写流水账。这样的爱心滋润,三毛有了“大爱”。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有沙巴军曹突然结局,他是“被仇恨困扰了十六年的人,然而在最危急的时候,以自己的生命去挽救这几个他一直视为仇人的撒哈拉的儿童的生命,为什么呢”?这个“为什么”让我犯难,是出于军人的职责还是...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还有鲁阿的私心,“好像正在向沙伊达靠近,要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她”,没想到鲁阿、巴西里和沙伊达的结局竟如此血腥和暴力,这样刺目的死亡难道不是在控诉殖民主义吗?尤其是在《哭泣的骆驼》一文中,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中间那段鲁阿一家的幸福聚会,几乎是残忍的幸福,三毛将这三个人物的结局放在最后,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还有,还有那位哑奴,一开始描写了他大儿子的部分,三毛说:“我看他开心得脸都红了,想来他很少有人让他觉得这么重要”,我的心紧紧地抓住了,马斯洛说过,“他之前的描述可能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在下一个需求出现之前,必须满足上一个需求”,但我们已经意识到马斯洛提出的是“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说,哑奴也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然而在奴隶制度下,“哑奴,靠在墙边,铺了一块羊栏上拾来的破草席,像只不会挣扎的老狗一样,趴在自己的膝盖上”。当然还有小店里的沙仑,别再像教训沙仑那样责备他了,“欺骗自己是自愿的,不会伤害任何人”,他是一个没有亲情爱的可怜人,三毛说:“飞蛾扑火时应该是非常快乐幸福的”。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大爱”,这些小角色在三毛的文字中是不留痕迹的,没有任何功利。三毛也同我说过:“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握过的手、交换过的微笑、平淡的对话,我怎么能轻易地忘记,漫不经心地淡化掉”?三毛记录下他们,是记录人类历史上的苦难。她能有各类朋友,我认为也是因为她“爱人”和“尊重人”。好了,与《撒哈拉的故事》的相逢要告一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