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看一边觉得这本书看过,看到最后肯定自己看过。
头天晚上忍着困倦看完后,第二天早上回忆不起来故事的最后是什么。
中午又翻开书,看最后的导读,翻到最后一页,赫然写着:毕19.**.**
四年前看过,难怪印象那么浅。
四年前我还非常不喜欢也不习惯看外国小说,结果混乱,故事混乱,一切都混乱,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比如《在路上》,看完了和没看的区别不大。买《在路上》完全是因为在新华书店一眼就看中了封面。
主人公很冷静,或者说很冷血。他说谁没想象过至亲的人死去呢?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样,我甚至需要把这个念头深深地埋起来,免得自己看起来太冷血。
我当然不希望他们死去,只是,如果他们死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主人公没有哭,我主观认为这不是因为他冷血,而是因为没有一个机会。我主观认为每一次痛哭都需要一个能勾起温情回忆的机会。当然,这并不绝对,只是我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的一个念头,并用自己验证了一下。
去年我外婆去世,97岁,老喜丧。
我是个路盲,下了高速我想走一条近路,因为我爸告诉我仪式快开始了,你尽量快一点。
于是我抄了一条近路,走了二十分钟后发现走错了,还算及时地掉头重走,结果不但没提前,还延后了四十分钟。
他们没等我,不过很巧,我过去的时候,我舅家的弟弟刚磕完头起身,我无缝连接。
接下来的一切都像是走过场,无喜无悲。
第二天入土。
夜里下了雨,早晨还在哩哩啦啦地下。
两个舅舅拿着锤子封棺木,一边捶打一边说着:妈,躲着点钉子妈。
然后是抬棺木上山。
棺木放进坟里,比邻着我姥爷二十年前的棺木。
然后培土。
然后我们一群后人围着坟绕圈撒五谷,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往坟上撒,依旧在下小雨,还得避免鞋被泥土弄脏。
大概饶了两圈之后我才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今生再也见不到她了。
于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开始流眼泪,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之前没有预料,我没带面巾纸。不但我没带,我所有的亲戚都没带。我就拖着鼻涕眼泪走了几圈之后,旁边一个可能是远房亲戚才给我递了两张卫生纸。
马未都在他的节目里说过他写过不少悼文,其中有一篇悼文的第一句是:那一年,是哪年?
我肯定记不得我第一次对我姥姥的印象始于哪年的哪件事,对我的父亲母亲同样如此。
可是我没有办法一直悲伤,像二十四孝里面那样悲伤。
故事里的主人公直到最后才找到自己在意的母亲。
他开始悲伤了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