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别的读书电台被推荐过来的。我自己读完了,反过头回去再听那期电台,结果反而不赞同一些可被视为批评的观点。
这是部内容很丰富的漫画。表面上看,是个渴望名声的小雕塑家用生命换来随意塑造材质能力的故事,一种浮士德的命题。这种故事很自然能引出经典的“生活or艺术”二选一。但我感觉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解答上面这个,被人为总结出来的问题,甚至有种“该命题是伪命题”的感觉。
我最后的结论(不一定对)的是,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死神换给主角的能力是随心塑造物体,这实质上是雕塑过程的超加速。而主角初步展示自己获得超能力后的作品,未获得预想的热烈称赞大失所望,后来的剧情却揭示,他的作品造成了影响,但不是以他想的方式,不是在他最想收到反响的时间点。主角人为加速了“创作的过程”,但加速不了“创作造成的影响”。正如漫画借一位配角之口:“亲爱的,艺术当然可以改变世界,只是它非常慢,非常慢。”
“不管多努力,他们也没有能力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出自评论员之口,这个能力好像不是指艺术家具体的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等,而像在说资格。
主角混淆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和成为题材的生活的艺术价值。他觉得自己用生命换来才华,那在才华中展示自己的生命就可以填补。
主角准备为梅格做头像而触摸她的脸时说,你是物品,结合他之前结合自己的经历肆意创造出的物品时说“它们也不再是一瞬间了”,我觉得他是想在“物品”的外在上体现出其所有的一切内在构造/价值。又是一个与“人生的价值在于浓缩的结果/造物”类似的命题。梅格出意外后,他抱紧梅格说“错了,你并不止是一个物体”。我觉得是他肯定了生命/生活而不是一个浓缩的结果。“而我只能这样活”约等于“我没法慢慢享受生命的价值,我只能孤注一掷”。男主角最后的作品用钢筋大厦造成的女性举起小孩的雕像。在我听的电台里,这一幕被评价为“也不是很有艺术表现力”。我认为这是对之前一幕的呼应,有人在抗议世风不古,地狱空荡荡,看看天堂吧,聆听教诲吧,而梅格把哭闹的婴孩举高逗弄,说“别听他们的,一切都在人间”。最后的女性巨型雕塑是象征“一切都在人间”。主角只能迅速消耗自己生命而死,最后的作品是他的遗言。“生活or艺术”孰轻孰重,昭然若揭。
很有意思的是,“雕塑”,雕是减少,塑是加赠,雕象征男主的生活态度,塑则是象征梅格(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可惜不是我的观点)。男主一直在把生命中不属于他的东西凿掉。但是在他完成最后的雕塑,他自己反而从雕塑上“剥落”。
因为书很厚很厚,没能一口气读完,第二遍看的时候重读前半部分,思维活跃,有很多思考分析。但是读后半部分的时候显然消化不良了。再看肯定会有更多发现。这本书也绝对值得重复阅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