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1939)》和《南回归线(1934)》一样难读。虽然作者老了5岁,但元气十足,读者很难跟得上作者的意识流,有点怀疑作者是否得了躁狂症。躁狂发作时可以表现为思维奔逸、自我评价过高、幻觉、性欲亢进等。
冯唐认为亨利·米勒的元气极足,不需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大段大段的内心描写就能赫然成形。无论从那页开始读,都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但整体上我不喜欢这样的小说写作方式,有大段大段的内心思绪的描写,像在读议论文,而不是小说。这些大段大段的长篇大论,并没有表达清楚他想表达什么。书中的“我”说“我终生的愿望并不是活着而是自我表白”。但这些混乱的、任性的意识流并没有自我表白清楚。这些思想却杂乱无序、不成体系,读者读来只觉得冗长乏味、莫名其妙。
不能简洁、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而是用这么多冗长的象征、幻想,只能说作者本身也没有想清楚,所以他只能跟着他自己的意识流,随波逐流,而没有目的地。可能作者不懂金字塔原理,更不懂冯唐的金线原理。
作者在他的意识流里反复抱怨的似乎是:西方文明腐朽不堪,西方文明就要完了,大家都是疯子。然而,他并没有指出西方文明死亡的病因何在,更没有指出人类的出路在哪里。所以作者只是一味地抱怨,而且抱怨得不成体系,抱怨得不深刻。
更进一步,如果你想充分表达你的哲理、你的世界观,那请你当个哲学家,请你用清晰的、结构化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而不是在小说中加入大量看似深刻、却没有结构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既不是好的小说也不是好的哲学论文。
更好的小说,应该把你的哲学观蕴含在你的故事里,人物的行为、对话等,让读者感同身受并感悟背后的哲理;更好的哲学论文,应该是结构化的表达,没有水分、不重不漏、逻辑严密,让读者深入思考。
真正的思想,需要沉淀,需要凝练;作者相当于只是提供他大脑里闪过的所有思绪的原始素材,虽然体现出他自我解剖的真性情和勇气,但思想的含金量太低了。人生苦短,一个人为什么要读另一个人脑子里闪过的所有念头!
当然,补充一句,虽然我不喜欢作者这种“纵容自我意识随意流动”的写作方式,但是我捍卫作者这种表达方式的自由,正如我捍卫我不喜欢他这种表达方式的自由。
PS: 1、翻译这些没有逻辑、没有结构的“疯话”,译者真是不容易啊; 2、这个译本,是不是把性描写都几乎删光了,因为全文最黄的只是那四个字:窟窿眼儿。
有图有真相:作者可能有躁郁症,躁狂发作时可以表现为思维奔逸、幻觉、自我评价过高、性欲亢进等。
有图有真相:书中的“我”说“我终生的愿望并不是活着而是自我表白”。可惜,这些混乱的、任性的意识流只满足了表达欲,却没有清晰地表达自我表白的意思。可能作者不懂金字塔原理,更不懂冯唐的金线原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